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表 演


戏剧名家简介


时间:2005-11-8   阅读3148次

    梅兰芳
   
      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他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为知名艺人或琴师。他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织女,14岁搭喜连成班演出。与此同时,他还求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脚胡二庚学花旦戏,向武功演员出身的琴师茹莱卿学打把子,许多前辈艺术家如名旦王瑶卿、陈德霖、路三宝,昆曲名家乔惠兰、丁兰荪、谢昆泉、陈嘉梁,净角大家钱金福、李寿山等都曾指教于他,尤其得王瑶卿大力提携,创造了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的表演形式和甜润、平和、优美、动听的梅腔,世称“梅派”,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影响很大,当推首席。有资料说旦行立派从“梅派”开始,尽管此观点存有争议,却足以证明梅派的地位和价值。
   
      梅兰芳艺术道路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①从他开始演戏到1915年前后,是以继承传统为主,演出的剧目多为正统唱功戏。②从1915年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他创造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他不仅连续排演了一些时装新戏,还致力于古装新戏的创造和传统剧目的加工整理,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的重大革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很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进青衣表演中。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较重的剧目,丰富了京剧的表演。并对舞台美术、布景、化妆和音乐进行了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改革,一直为后人所继承。③从抗日战争胜利重返舞台到逝世,是他艺术生涯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他的演出虽然不多,但对人物塑造更富于内在魅力,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梅兰芳在1919年和1924年两次应邀赴日本演出。1930初应邀赴美演出,被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应邀赴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
   
      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艰苦岁月中,他身居沦陷区,不怕威胁利诱,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表现了一位艺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建国后,他赴朝鲜进行过多次慰问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
   
      据不完全统计,梅兰芳一生所演出过的京昆剧目不下200出,其中有传统的,改编的和新创作的,也有时装新戏,还有古典歌舞剧。从角色行当看,有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也有反串小生等行当。他的代表剧目有京剧《洛神》、《霸王别姬》、《嫦娥奔月》、《奇双会》、《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牢狱鸳鸯》、《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廉锦枫》、《红线盗盒》、《凤还巢》、《天女散花》、《麻姑献寿》、《西施》、《太真外传》、《宇宙锋》、《贵妃醉酒》、《抗金兵》、《穆柯寨》、《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文化部授予他荣誉奖。
   
      梅兰芳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
   
    高庆奎
     
      高庆奎,京剧老生艺术家,生于1890年,卒于1942年,原名镇山,号子君,祖籍山西榆次。其父高四保(士杰)为清末京剧丑角演员。他幼坐科庆祥和,从师贾丽川学文武老生,12岁登台为谭鑫培配演娃娃生。后曾搭杨小朵“翊文社”、刘鸿声“陶永社”、谭鑫培“同庆社”、俞振庭“双庆社”演出。18岁变声后从李鑫甫练武功学把子。1921年自组庆兴社,与郝寿臣、沈华轩等演于华乐园,时与余叔岩、马连良被誉为须生“三大贤”。1934年5月嗓音失润,直至无法正常演出。1938年到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后至富连成社任顾问。1941年终因嗓音塌中及积闷怅惘所致患“哑痨”并愈发严重,竟至咽喉红肿恶化不能进食而卧床不起,1942年2月4日(腊月十九)凌晨5时40分故于烂熳胡同寓所。
   
      他初宗谭派,嗓音复原后,更加甜脆宽亮,高亢激越,又吸收孙菊仙、刘鸿升的演唱特点,并借鉴老旦龚云甫、花脸裘桂仙之唱法,融会贯通,加以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高派”。
   
      高庆奎的嗓音高、亮、甜、脆,音域很宽,音色丰富,能演老生、花脸、老旦等几种不同行当的角色。其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气口“满宫满调”、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以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高庆奎的代表剧目有:《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斩马谡》、《碰碑》、《胭粉计》、《赠绨袍》、《浔阳楼》、《七擒孟获》、《信陵君》、《史可法》、《哭秦廷》、《铡判官》、《掘地见母》、《钓金龟》、《独木关》等。
   
      高庆奎之妻室刘生有五男二女,因祖籍山西之故,其子以“晋”字排名为晋昌(春生)、晋林(盛麟)、晋涛(世泰)、晋其(世寿)、晋元(韵笙),除长子业医外,余者均坐科富连成社,其女名亚荣、亚贞。
   
      高派弟子有白家麟、王斌芬、虞仲衡、马少襄、王仲亭、范钧宏、李和曾及大女婿李盛藻等,再传弟子有辛宝达等。
   
   
    谭富英
   
      谭富英,著名京剧须生演员,生于1906年,卒于1977年,名豫升,祖籍湖北江夏,是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他的表演基本传承了祖父的衣钵,使谭派发扬光大。也有将谭鑫培称为旧谭派,而把谭富英叫做新谭派的说法,但因其少有独创剧目而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所以今天所讲谭派,应该是对祖孙二人艺术成就的统称,甚至是对谭门几代的涵盖和褒扬。
   
      谭富英幼承家学,12岁入富连成科班学艺,先学武生,后改老生,得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教益。1923年出科后,与碧云霞、雪艳琴、荀慧生、筱翠花、尚小云等合作。1934年始组班主演。新中国建立后,加入北京京剧团并任副团长。
   
      谭富英嗓音宽亮,唱腔朴实,不尚花巧,讲究气势,用气冲,口劲足,听来明快舒展,痛快淋漓。因其在幼年学过武生,故在武功和身段动作上颇为灵巧、利索。其代表剧目有:《失空斩》、《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奇冤报》、《击鼓骂曹》、《洪羊洞》、《搜孤救孤》、《四郎探母》、《桑园会》、《珠帘寨》、《打棍出箱》、《御碑亭》、《群英会》、《将相和》等。
   
      “谭派’传人有其子谭元寿、孙谭孝曾及高宝贤、孙岳、李崇善等。
   
    姜妙香
      说起来,二百多年的京剧历史,为后人留下诸多辉煌的同时也伴生了些许遗憾,尤以没有能够保留下绝大多数流派艺术家的音响、影像资料最为令人扼腕。这其中,在京剧史上占有极重要位置的一代小生名宿、有“姜圣人”美誉的姜妙香便是一例。
   
      姜妙香,生于1890年,卒于1972年,名汶,字慧波,祖籍河北沧州献县。其父姜俪云是四喜班的旦角演员,母陈氏是昆曲世家陈金雀的孙女,通音律。屈指算来,除与梅兰芳大师配演的《生死恨》和《贵妃醉酒》的影片和包括1956年北京“京剧联合会”筹款义演在内的少数几盘录音之外,还有吗?可以这么说,一段杨宗保的[娃娃调]几乎就是今天的京剧观众所了解的“姜派”之全部。
   
      姜妙香7岁拜谢双寿、田宝琳为师学青衣,后拜陈德霖为师。他9岁登台,因身材高得绰号“姜大个儿”,11岁搭宝胜和班,16岁加入玉成班。因嗓子好,能连唱两个小时,赢得“姜八刻”的美誉。就在他跨入青衣表演的极盛时期,因劳累过度而吐血辍演,一病两年。病情稍好后,嗓音恢复较慢,于是他21岁拜冯蕙林、陆杏林为师改学小生,同时向茹莱卿学习武功身段,22岁时搭双庆班,后于梅兰芳合作46年之久。
   
      姜妙香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他的声腔艺术吸取了青衣的传统唱腔、唱法和运腔技巧,使之充分“小生化”,脱俗而且无脂粉气,他对小生传统唱腔精雕细刻的进行加工改进,坚持“声随词变”、“按情行腔”的法则,确实做到了“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使唱腔更加悦耳动听。他创造的许多优美动听的小生唱腔及多种新颖别致的唱法历为后人推崇,他所创制出的别致优雅、富于感情的新腔最终形成脍炙人口的“姜派”。姜妙香的表演儒雅庄重,真挚自然,他的气力充沛,气口运用巧妙,对于偷气、送气有精深的功力,尤其善于掌握气息的技巧同演唱情韵的关系。其念白讲求声韵和吐字,强调语气的平易和传情。他的武功亦佳,扎靠戏开打利落,招数清楚,身手稳健,从不卖弄技巧。姜妙香在发展小生声腔艺术方面,承前启后,功绩卓著,受人喜爱,流传不衰。
   
      姜妙香的代表剧目有《玉堂春》、《打侄上坟》、《四郎探母》、《御碑亭》、《穆柯寨》、《监酒令》、《辕门射戟》、《白门楼》、《借赵云》、《黄鹤楼》、《罗成叫关》、《小宴》、《飞虎山》、《状元谱》、《连升店》、《宇宙锋》、《贵妃醉酒》、《虹霓关》、《奇双会》、《玉堂春》、《游园惊梦》、《西施》、《霸王别姬》、《洛神》、《木兰从军》、《太真外传》、《廉锦枫》、《生死恨》、《凤还巢》、《牢狱鸳鸯》、《春灯谜》、《黛玉葬花》、《千斤一笑》、《俊袭人》。
   
      姜妙香历任中国戏曲学校教授,北京宣武区政协委员,中国戏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姜派弟子有:闫庆林、沈曼华、童寿苓、刘雪涛、荀令香、关韵华、张春孝、夏永泉、萧润德、叶少兰、韩世杰、于万增等近百人。
   
    裘盛戎
                            
      中国京剧历史中最杰出的花脸演员,若以技艺论,说裘盛戎独占魁首也许并不恰当,但以对后世的影响而言,“裘派”做为净角第一流派则当之无愧。
   
      裘盛戎,出生于1915年,卒于1971年,祖籍北京。他自幼随父裘桂仙学净角,1928年入富连成社坐科,受业于萧长华、叶福海、王连平、孙盛文等。1934年出科后搭散班在各地演出,40年代后期自己挑班,以花脸演大轴,是金少山后的第一人。1950年左右加入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李多奎等名家长期合作演出。
   
      裘盛戎的天赋音色雄浑豪放,韵味醇厚,善用口鼻共鸣,对发声吐字、用嗓行腔、音色共鸣等都很讲究,其唱腔除吸收裘桂仙、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派之长,还兼取老生演唱技巧,同时结合自己的条件,辅以稳健严谨、节奏鲜明的做功,形成独树一帜、承前启后的“裘派”艺术,使花脸唱腔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以至在其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有“十净九裘”之说。他的代表剧目有《铡美案》、《盗御马》、《姚期》、《坐寨盗马》、《遇后·龙袍》、《锁五龙》、《铡判官》、《御果园》、《断密涧》、《取洛阳》、《除三害》、《大保国》、《赵氏孤儿》、《赤桑镇》、《白良关》、《将相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羊角哀》、《海瑞罢官》、《林则徐》、《雪花飘》、《杜鹃山》等。
   
      裘派后学众多,知名者除其子魏积军、孟广禄等。
   
    筱丹桂
   
   
      筱丹桂,早期越剧花旦演员,原名钱春韵,又名钱春凤,生于1920年,卒于1947年,祖籍浙江嵊县。她1930年进高升舞台学艺,拜俞传海为师,先攻老生后改旦,1938年4月进入上海卡德、国泰等戏院演出,享有盛誉,当时有“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之说,后与徐玉兰、贾灵凤组成丹桂剧团,成为沪上四大越剧班社之一。1947年8月参加越剧界“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饰宓姬。不幸的是,她在1940年5月被混迹越剧界的流氓张春帆看中,并最终于1947年10月13日服“来沙尔”含恨而死。
   
      她嗓音甜润,扮相俏丽,文武兼长,旦角戏和女扮男装戏均很出色。唱腔学施银花,轻松活泼,流畅悦耳。代表剧目有《仁义缘》、《再生缘》、《碧玉簪》、《西厢记》、《马寡妇开店》、《玉蜻蜒》等。
   
   
    白云生
   
   
      白云生,昆曲表演艺术家,生于1902年,卒于1972年,祖籍河北白洋淀。幼年在高阳昆曲班学艺。初习旦角,后改习小生。曾与韩世昌合作多年。1930年拜程继先为师习京剧小生,并随陈喜才习武功。1949年致力于北方昆曲的表演艺术研究,曾与梅兰芳、韩世昌合作演出《游园惊梦》。
   
      他京昆兼长,表演细腻,擅演剧目有《游园惊梦》、《群英会》、《八大锤》、《借赵云》、《罗成》等。
   
    王玉磬
                 
      王玉磬,著名河北梆子女老生,生于1923年,原名陈国贤,祖籍河北安新。她出身梨园世家,幼拜王文炳为师,13岁随母来津,艺宗小香水,受过筱瑞芳的指教,1953年参加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
   
      她音质清醇,嗓音刚劲,吐字清晰。其表演在继承了何达子、元元红的某些艺术特色的同时,结合自身条件,丰富唱腔旋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有《辕门斩子》、《赵氏孤儿》、《苏武》、《太白醉写》、《山地交通站》等。
   
      她的传人有马惠君、张敏、陈春等。
   
    白驹荣
                 
      白驹荣,著名粤剧小生表演艺术家,生于1892年,卒于1974年,原名陈荣,号少波,祖籍广东顺德。他于19岁在天演台班学戏,拜师郑君可、吴有山。初搭民寿年、汉天乐、华天乐等班演出,后为省港名班国丰年台柱,与小生聪、千里驹齐名。
   
      白驹荣尤擅唱功,他把粤剧小生唱法从假嗓改为真嗓(平喉),创造了[四门头二王]、[八字二王]等新板式,特别是尾音拖腔,一气呵成,回荡悦耳,加之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转圆润,表演自然流畅,所以他所刻画的人物准确细腻,洒脱飘逸,生动传神。
   
      1946年,他因双目失明辍演。
   
      1954年,他任广州粤剧工作团团长。期间他克服双目失明的障碍,刻苦锻炼,加以幼功扎实,熟悉锣鼓经,并对舞台部位了如指掌,依靠听觉以及与同台演员的密切配合,终于重登舞台,继续演出达10年之久。1958年后任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兼任广东粤剧学校校长。
   
      白驹荣的代表剧目有《风流天子》、《再生缘》、《泣荆花》、《二堂放子》、《龟山起祸》、《选女婿》等。
   
   
   
    刘毓中
                 
      刘毓中,秦腔表演艺术家,生于1896年,卒于1982年,字秀山,祖籍陕西临潼。他从小受随父亲刘立杰(艺名木匠红)学戏,16岁入易俗社学须生。初因年龄大,嗓音差,不受重视,但经勤学苦练,技艺大进。一次剧社演出《宁武关》,主角因故误场,他自告奋勇化妆救场,一鸣惊人,并逐步成为易俗社的台柱。他于1928年脱离易俗社担任秦钟社社长兼主演。1932年,秦钟社解体后,另建新声社。1946年在三意、尚友等社搭班演出。1950年重返易俗社。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扮演《卖画劈门》中的白茂林、《游龟山》中的胡彦,获演员一等奖。生前历任全国文联委员,西安文联副主席。
   
      他嗓音宽洪深厚,酣畅淋漓,善于用大段唱腔反映人物的内心矛盾;做派大方,身段讲究,文武兼备,尤善衰派老生。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称赞他是“衰派老生中的一绝”。
   
      代表剧目:《卖画劈门》、《走雪》、《大报仇》、《烙碗计》、《三回头》、《三滴血》、《周文送女》、《游龟山》、《火焰驹》等。
   
   
    王天民
                 
      王天民,秦腔表演艺术家,生于1913年,卒于1972年,乳名天贵,字子纯,原籍陕西岐山。他于1924年进入易俗社第六期,初学小生,后改旦角,期间受业于党甘亭、陈雨农等名家,1926年出科登台,崭露头角。之后在西安担任剧社领衔演员近30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王天民曾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大会奖状。后因身患重病,长期缀演修养。他曾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王天民的擅演剧目:《柜中缘》、《会真记》、《螟蛉案》、《蜜蜂计》、《复汉图》、《肥水之战》、《蝴蝶杯》、《颐和园》、《三知己》、《盗虎符》、《少华山》、《夺锦楼》、《黛玉葬花》等。
   
      王天民唱做俱佳,尤以做功见长,善于细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娴熟的表演手段,刻画鲜明的形象。他的艺术被光为称赞,早年就有“面若满月,行若浮云,庄重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轻佻;喜怒哀乐,能合分际;其声若莺儿、若笙簧,唱工之娓娓动听,为本社历来所未有。”的评论。而在1932年西安《新秦日报》举办的“菊部春秋”秦腔演员评比中,他也名列榜首,被誉为“陕西的梅兰芳”。
   
   
    于是之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原籍天津,1927年出生于唐山,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此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女店员》、《丹心谱》、《请君入瓮》、《洋麻将》等剧,都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于是之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郭兰英
   
      如果说郭兰英是把戏曲表演引进歌剧表演的第一人,也许并不确切,但说她是在这方面最有成就的艺术家,应该是世所公认、不存任何争议的。她从声乐、表演、台词、训练以及继承和创新、风格的确立等方面为中国新歌剧艺术完整体系的建立所作出了的贡献是开拓性的,更是历史性的。
   
      郭兰英,著名歌剧、晋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1930年,山西平遥香乐村人。她幼学山西中路梆子,12岁在太原开化寺戏园初次登台,一举成名;14岁在张家口挂头牌,享誉塞外剧坛;1946年秋,她在张家口离开戏曲团,参加华北联大文工团,开始从事新歌剧事业,演出秧歌剧《王大娘赶集》、《夫妻识字》和《兄妹开荒》等;1947年加入华北联合大学戏剧系边学习边参加演出;1948年8月转入华北大学文工一团,同年在石家庄首次演出《白毛女》获得成功;1949年以《妇女自由歌》灌制了第一张唱片。建国后,她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实验歌剧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担任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她于1982年告别舞台,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在广东番禺创办郭兰英艺术学校,任校长。1989年荣获首届金唱片奖。
   
      郭兰英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行腔富于韵味,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由于她戏曲功底很深,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所以她所扮演的人物,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主演的歌剧剧目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红霞》等。她的歌曲演唱也独具艺术魅力,代表曲目《绣金匾》、《翻身道情》、《南泥湾》、《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流传至今。
   
   
    阳友鹤
      阳友鹤,川剧旦角演员,生于1913年,祖籍四川彭县。艺名筱桐凤。8岁入金兰科社学艺并登台演出,后拜陈翠屏为师。青少年时代在泸州、资阳河一带搭班,博闻强记,潜心学艺,打下了坚实的功底。成名后一直在成都、重庆演出,与曹俊臣、张德成等合作,技艺益精。他戏路宽广,文武兼备,闺门、青衣、鬼狐、刀马、花旦、奴旦皆能。唱腔朴实刚健、流畅舒展、韵味醇厚,既能保持川剧高腔的共性,又能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表演情绪饱满、气脉连贯,内心活动丰富;做派讲究规范,程式的选择运用得心应手。他善于学习、吸取前辈川剧艺人和各剧种的长处丰富自己,所演剧目力求有独创的特色,在剧本、唱腔、表演、舞蹈等方面时有改进。曾致力于服装、化妆的革新和时装川剧的演出,对川剧旦脚表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多有建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川剧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和兄弟剧种之间的艺术交流,贡献颇多。乐于提携后学,热心传授技艺,陈书肪、许倩云、廖静秋等都受过他的教益。1952年与周企何合演《秋江》,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代表剧目还有《刁窗》、《金山寺》、《八宝公主》、《打神》、《貂蝉》、《别宫出征》、《铁笼山》等。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名誉主席。著有《川剧旦角表演艺术》一书。
   
    (刘双江)
   
      闻其名而难听其声,以此为撼。收藏有几张阳友鹤的剧照,精美至极,想必其唱腔也属一流。
   
   
    郎咸芬
     
      郎咸芬是山东潍坊人。1951年考入潍坊市文工团,1952年调入山东省吕剧团。1954年19岁时在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由其主演的《李二嫂改嫁》获得了表演—等奖。
   
      郎咸芬的表演风格秉承了吕剧所特有的朴素自然,并有所拓展。她在艺术上最显要的特点是不拘泥于技巧程式的羁绊(吕剧做为后生的剧种本身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以人物的情感为依据,以扎实的生活体验为根基,所以,她的表演不但没有因此而“虚化”反而更加易于接受。同时也由于这一点,居然使其到了晚年仍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新能力,《苦菜花》中母亲的形象在1998年获得第八届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和2000年第六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1957年《李二嫂改嫁》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从此郎咸芬成了李二嫂的代名词,也成为吕剧的代名词。
   
      郎咸芬的《苦菜花》给笔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尤其是山东味非常浓厚的语音和声腔,朴实得让人从心里感到暖洋洋的。期待着“退休”后的郎老师能培养出有全国影响并能把本剧种发扬光大的新一代吕剧艺术家来。
   
    文姬归汉·蔡文姬
      描写蔡文姬的戏剧剧目有许多,远的如郭沫若的话剧以及据此改编的昆曲《蔡文姬》,程砚秋的京剧《文姬归汉》以及李世济的改编本,同时,各地方戏也敷衍过这个故事,郎咸芬的吕剧就很有名……近一时期,蔡文姬又被许多剧作家和艺术家重新审视并以全新的视角演绎成一个个感人肺腑、意味深长的故事。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是陈亚仙编剧、迟小秋和马永安主演的京剧《胡笳》,姜朝皋、张秀元编剧,刘秀荣、赵立华主演的评剧《胡风汉月》,同时,王蓉蓉、李宏图、杜镇杰新近还把评剧移植成了京剧。
   
      京剧大师程砚秋的《文姬归汉》由金仲荪编剧,故事见元金志甫《蔡琰还汉》杂剧,明陈与郊《文姬入塞》杂剧,《三国演义》略有记载。剧情是:李催、郭汜与杨奉争劫汉献帝刘协,南匈奴王乘乱遣左贤王会同白波帅攻侵汉河内地。中郎蔡邕之女蔡文姬逃难,为左贤王掳入匈奴并纳为妃,生二子。12年后,汉相曹操知情,乃遣使周迁持金璧至匈奴赎回文姬。文姬与二子诀别,又哭拜昭君之墓,随周回汉。
   
      郭沫若的名剧《蔡文姬》是专为北京人艺创作的一部四幕历史剧,1959年焦菊隐先生将其搬上舞台,著名艺术家朱琳塑造的蔡文姬的形象声名远播,最近一次的重排又让徐帆光彩无限。此剧以磅礴的气势和浪漫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形象,同时也以简练的笔墨对曹操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一洗旧舞台上白脸奸臣的形象,展现在话剧舞台上的是一位风韵潇洒的诗人和明辨是非的政治家形象。
   
      评剧《胡风汉月》的情节有了很大的不同:蔡文姬博学多才,命运不济,十六岁出嫁,十七岁守寡,父亲蔡邕入狱,母亲归西。匈奴兴兵,逃难的文姬和姨妈四娘路遇父亲的门生董祀始知父亲死于狱中,并从董祀手中接过父亲撰写的续汉书之半部遗稿,后,文姬和四娘被匈奴劫走。匈奴首领左贤王欲纳气度不凡、品貌出众的蔡文姬为妃,文姬不允。洞房,左贤王拿出自己从洛阳带来的蔡邕亲书的昭君诗文,只是有一角残破,文姬补之竟天衣无缝,左贤王方知文姬的身份……左贤王终于放文姬归汉。昭君墓,文姬听到左贤王的胡笳声,为诚所动,以琴相和。十二年后,夫妻恩爱,儿女相伴。曹操统一北方,生续修蔡邕汉书之愿,又晓文才冠世的文姬流落匈奴,遂派使赎之,而这使臣正是董祀。文姬进退两难,见蔡邕所遗半部血稿,文姬震撼,离夫弃子而回归故国。
   
    吕剧《蔡文姬》由刘梅村、张斌改编自郭沫若原作,故事大意为:汉末,文姬与左贤王结为夫妇。十二年后,曹操派董祀、周近迎文姬归汉。左贤王不允,终被《胡茄十八拍》所动。又八年后,单于告知蔡文姬左贤王之死讯。曹操遂为媒,文姬与董祀结合。该剧由山东省吕剧团郎咸芬、李岱江、沈涛等主演。尤其是“别子”一场,凄婉感人。
   
      就故事而论,这是一个值得永久演绎的题材。评剧版的《胡风汉月》的开拓意义在于她对蔡文姬的情感生活方面的剖析和展示,刘秀荣的长处在于演唱,在此戏中尤为突出的是对蒙族民歌的借鉴,生动而和谐。由此也与京剧《胡笳》在政治及人格方面的审视和延伸相应成趣
   
    赵丽蓉
                 
      赵丽蓉评剧艺术家,1928年3月11日出生在河北省宝坻县一个演艺世家,2000年7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她一岁时就被抱上舞台当“彩娃子”;四、五岁便守在侧幕看戏;六岁登台演“童儿”;十二岁拜马金贵为师,专工青衣、花旦;十五岁在张家口“庆丰戏院”以主演的身份登台;北京解放前夕,赵丽蓉加入门头沟“青年剧社”;1952年参加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1953年到中国评剧院。
   
      赵丽蓉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风趣幽默、生动鲜活、脍炙人口的喜剧人物形象。如《刘巧儿》中的李大婶、《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三里湾》中的常有理、《花为媒》中的阮妈、《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祥林嫂》中的鲁四奶奶、《会计姑娘》中的秀英娘、《凤还巢》中的程雪艳、《春香传》中的妈妈、《吹鼓手告状》中的大表姐、《弄假成真》中的小白鞋、《红白喜事》中的老祖宗等。
   
    赵丽蓉于1988年退休后,又涉足小品、影视等艺术,并获得新成就。从1988年到1999年,赵丽蓉同志共参加了六次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表演了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和《功夫令》等。她塑造的小品人物令人叫绝。她还出色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影视人物形象,如电影《过年》中的母亲,《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电视剧《西游记》中的车迟国王后,《苍生》中的田大妈等。
   
    1991年,她以影片《过年》中"母亲"一角获该年度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及同年中国政府电影奖。1992年,她又捧得了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和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大奖。
   
   
    韩少云
                 
      韩少云生于1931年,受业于刘子西、金开芳,成名于建国初期。
   
      韩少云的嗓音不很宽,也不亮,甚至略带沙哑,即所谓的“云遮月”,但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她的演唱技法愈发纯熟,韵味也相当醇厚,形成世所公认的“韩派”唱腔。
   
      韩少云的许多剧目和唱段都具有百听不厌、耐人回味的特质。《红楼梦》、《凤还巢》、《人面桃花》就是她在古装戏方面的杰作。
   
      韩少云的艺术成就更突出地体现在她在现代戏创作方面,从建国初期的《小女婿》,到后来的《江姐》、《杜鹃山》、《洪湖赤卫队》等等,直至十年动乱后的《梅雪遇》、《家》,无一不体现出她在创作上的严谨和百尺竿头。
   
   
    韩俊卿
                 
      韩俊卿,河北梆子著名旦角演员,籍贯不详,出生于1915年,1966年在“文革”中不堪凌辱,自杀身亡。5岁被卖到河北雄县韩月夫(一说是韩月恒)家学艺,12岁登台,成为青衣、花旦、武生、刀马旦、彩旦兼演的二路脚色。1929年入郝老成梆子班,1937年之后演于天津各大戏院,1949年入天津移风剧社,1952年参加天津实验秦腔剧团,1958年任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小百花剧团团长。生前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天津分会副主席。
   
      韩俊卿的表演细腻传神,唱腔低回婉转,她的高音略带沙音,中低音浑厚甘甜,吐字清晰,气息控制自如,依自身条件形成定调低、唱腔低的艺术特色。世称“韩派”。擅演剧目有:《秦香莲》、《打金枝》、《三上轿》、《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等。
   
      她的传人有孙秀兰、韩玉花等。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