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 >> 网络语言 >>> 文章内容



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来源:中国国际教育网   时间:2005-6-29   阅读1137次

   反思当前语文教学的震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令人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现象在网络上、生活中纷纷亮相。在网上,人的语言行为与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语言一旦与网络结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就成了我们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网络语言对语文文化生态的影响
   
      语文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土壤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态,这个生态“滋生”并保护了各种语言文化“植物”。那么,今天如何来面对网络语言这一“新贵”,我们首先要直面的是它所带来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新事物一经产生,总会给现有的文化体系带来冲击,从而改变原有的文化体系结构。虽然,就目前而言,网络带来的种种语言变革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而稳定的系统,我们所能见到的是由网络产生而带来的语言交流的变革。
   
      在我国古代,语文文化一般不是被当作文化来看待的,而是作为一种重大的、实用的功利手段,比如政治的、外交的、征战的、农事的、教化的、社交的……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由此可见一斑。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士人可凭借自己的学说文章或雄辩而得国君的宠信,从此高官厚禄,横行天下,比如苏秦、李斯;可凭借自己的口舌之利、文章之美,攻城略地,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张仪、蔺相如;一篇祭文,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一封书信,可以怀敌附远,释仇泯恨……正是因为这些语言的神话,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两千多年的语言文化崇拜时代,当然也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全盛时期。
   
      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文化和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与生活交融乃至统一的大文化世界。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网络文本的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建构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读者的阅读材料得到最大的丰富,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最大的诱惑。于是,当网络文化具备语言文化的全部优势之后,声像文化以语言文化所没有的通俗明白、生动传神和其他许多对人的认识活动的简单倾向和好奇倾向的无限满足等优势,充分显示出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渗透之势,并在电脑工具的日益普及中演化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语文文化的功能由“济世”走向“消闲”。
   
      二、网络语言对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的挑战
   
      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三(1)班的王瑛同学如是说:“我承认,我们的说话方式和家长、老师有些不同,有些老师认为这是‘港台腔’、‘语法不通’。但是,这是我们自己的话语方式,我们喜欢这样说话。一句‘美眉’、一个‘GG’给了我们很多‘一本正经’所没有的乐趣……我觉得任何语言都是有它的生命力的,哪怕是现在我们说的‘新新话语’,它在我们中间存在着,有它存在的意义,至少,我们都认为,这样的语言是真实的、活着的,符合我们现在的生活,符合我们的心情,符合我们的习惯。”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既然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乐于用之在一个特定的交流空间中交流,这说明网络语言存在着亲和力和生命力。“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生活的一部分,流行词语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时间将是流行词语能否最终流行的决定因素。”全新的网络语言现象同样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网络语言的特点。
   
      新事物的出现、新交流空间的界定要求大量新词汇出现,网络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它所需要的词汇。
   
      第一,原有词汇产生新义。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许多传统词汇获得了新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网”的解释是“①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②像网的东西;③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④用网捕捉;⑤像网似的笼罩着。”对“网络”的解释是:“①网状的东西;②指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③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照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其中一部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和“网络”无疑已经超越了它们的基本义,获得了词典尚未收录的新义。而且这种新义已经成为其基本义以外最重要的意义。这些传统词汇往往由于其意义上的特点符合网络的需要,而被借用于表示与网络相关的新义。如“冲浪”原指一种水上运动,但由于其寻求刺激和愉悦的特点与上网有相似之处,所以“冲浪”一词在网络词汇中被赋予了“在网上进行查询、娱乐等各种活动”的新义,而“恐龙”则因形态丑陋而被借用表示“相貌丑陋的上网女性”。此外,“地址簿”、“抄送”、“论坛”、“浏览”、“账号”、“用户”、“用户名”等都是将其本义置入网络环境,而使之获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义。
   
      第二,新词汇产生。
   
      借用原有词汇显然不可能完全满足网络词汇的需要,非传统的新词汇才是网络词汇的主流,而这些词汇的来源极其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英文外来词。电脑和网络本来就是西方国家的发明,有关网络的一些英文词汇对中国当代的网络词汇有着莫大的影响力,许多网络词汇源于英文,它们的取词方式又各有不同:①直接音译,如“E-mail”——“伊妹儿”;②半音译半意译,如“Internet”——“因特网”;③音译兼意译,如“hacker”——“黑客”;④音译加表义语素,如“E-mail地址”;⑤直接借用英文或英文缩写,如“Internet”、“BulletinBoradSystem”——“BBS”。
   
   
      二是港台借词。港台地区技术先进而又与内地处于同一语言体系中,因而内地许多网络词汇直接借用于港台;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近年来港台文化对内地影响巨大的因素。如“菜鸟”一词源于香港,本义指“新手”,在网络中,它则被赋予了“网络新手”的特定含义。
   
      三是规范造词。对于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来说,按照原有的语法和词汇特点,造出与新事物、新环境相适应的词汇,才是最易融入原有语言体系的,也是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的,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所证明,网络词汇也同样如此。下文列出的网络词汇就是按照汉语的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造出的:①动宾结构,如上网、上线、掉线、抓图、灌水(形象化地形容了往BBS上贴文章)等;②偏正结构,如互联网、服务器、网站、网址、个人主页、公告板、电子信箱、网友、电子货币、网上救援等。
   
      四是不规范造词。网络的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词汇不可能全部按照既有规范来创造,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汇在网络上颇为引人注目:①标音词。构成这类词的汉字起音节作用,我们把这种词称为标音词。如“斑竹”其实是“版主”的谐称,这里“斑竹”的原义,以及“斑”和“竹”的字义与“版主”没有任何联系,只起表音作用,代表与“版主”相近的音节。仔细探究,我们发现在拼音输入法中,打“banzhu”所显示的第一个词就是“斑竹”,这样看来“斑竹”一词的形成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因素,“竹叶”表示“主页”同样也是如此。然而,“美眉”一词的标音却是有意选择——对“妹妹”的可爱化。它来源于台湾。在网上,选用“美眉”来标音指称女性,一方面保留了语音变化的可爱,另一方面,“美眉”本身具有形象化的意义,“美丽的眉毛”是女性的一道风景。②为了戏谑或可爱,如用“版猪”表示“版主”带有戏谑的色彩,而“东东”表示“东西”之义,只是单纯追求可爱,这种词几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分析上述新词汇,我们可以概括出网络语言的以下特点:
   
      1.自由性、自主性较强。
   
      2.并没有过分超越大语言环境。
   
      3.存在自身规范。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消化地全部拿来。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遵循以下语言使用原则:
   
      ——不盲从原则。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不加限制,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他们对正确字词的学习,影响对规范语法的理解,影响对母语和外语的掌握。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媒体应提倡自律,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也要提倡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
   
      ——雅俗的原则。“雅”就是要高雅,语言要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生活领域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进步状态。就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它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应向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俗”不是粗俗,而是指约定俗成。那些充满活力的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应当接受。如“伊妹儿”、“牛市”等。
   
      ——扬弃的原则。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逃避而应学会面对,学会扬弃。对那些“雅”、“俗”的,充满生命力的就要发扬。比如一些大众俚语、俗语,就很有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弊端。相反,对那些不健康的语言,对那些类似江湖黑话性的语言,对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只有丢弃、坚决制止。
   
      20世纪是在中外文化交汇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经过转型进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时代。作为现代化进程真正开始的历史标志则是世纪初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语文史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与传统绝然对立的现代语文观的形成与广泛实践,及具有现代语文观念的语文改革家的大批涌现,使这个运动成为中国语文史上的里程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初,语文新一轮的改革正风起云涌,语言、语体和文化的变革,必将使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个新的天地。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