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 >> 网络语言 >>> 文章内容



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05-6-29   阅读916次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日前表达了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他说,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首先我想纠正李教授关于“小群体”的称谓。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使用网络语言的人群早已不是“小群体”,而是愈来愈成为“大群体”了。时下中国网民数以千万计,这样的群体还小么?其次,我想与李教授商榷的是,出于“团体交流方便”而编造出来的网络语言,与“不健康苗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李教授的论点本身有漏洞,歧视网络语言的理由也就站不住脚。
   
   
      应该承认,网络语言早已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而是被大量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少中小学生开始用网络语言写作文,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之类的网络语言进入语文老师的视野,语文界一片惊呼“狼来了”。学生用了几个老师尚不理解的“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字词,老师们就要“棒杀”,而“棒杀”的理由又是多么堂皇———因为网络语言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其实,认真审视青少年喜欢运用的网络语言,除了其用法与现存的语言规范有些不同外,内容上又哪里“不健康”了?难道说凡老师不懂的,就是“不健康”的?这是一种什么逻辑?
   
   
      诚然,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这或许令那些对传统语言有着深厚感情的学者教授们感到诚惶诚恐,也令惯于按书本传授语言知识的老师感到不安。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但是,不知在语言文化上造诣颇深的专家教授和语文老师们是否意识到,对网络语言进入现实生活感到恐慌,体现的是保守、封闭的文化态度。汉语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坦然接受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对个体而言,这是一种风度和胸怀;对使用汉语的民族而言,这是一种包容和自信。
   
   
      网络语言确实为汉语注入了新鲜成分,但要说网络语言介入现实生活构成了“污染”,我以为言过其实。汉语从来就不是“纯洁”的。恰恰相反,汉语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接纳着新词,不少新词随着使用的增多又成了老词。要说“污染”,可能没有比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污染”更严重的了,但是,语言学家为什么要在交际中使用被“污染”后的白话文,而不“子曰诗云”呢?
   
   
      互联网早已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网络语言已经介入现实生活时,专家、学者和语文老师应该认真研究其生成机制和对现实语言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经典白话文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对网络语言一概拒斥,绝非明智态度。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