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 >> 网络语言 >>> 文章内容



生活产生语言 对网络语言不能采取鸵鸟态度


来源:新京报   作者:薛涌   时间:2005-6-29   阅读1029次

   据报道,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语言是生活中产生的,不是语言学家制造出来的。
   
      不懂生活中的语言,只能说明语言学家的失职,怎么反过来指责人家“污染”?今年美国媒体评选的年度中心词汇是Blog,而中国几大商业新闻网站的点击率也超过大部分报纸的发行份数。对此,我们的语言教授却在讲网络语言“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究竟是一小群网民在编造语言,还是教授在编造现实?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阅读的载体。回顾历史,竹简时代的语言不同于金文、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纸上的语言,又更新了竹简时代的语言。到了印刷术普及,白话小说就开始风行。如今到了键盘、网络语言的时代,语言革命已经是大势所趋。
   
   
      “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
   
   
      等这些话确实让教师和父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那是因为教师和家长是在纸上读书写字长大的,没有年轻一代的经验。语言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表达人类的经验。
   
   
      年轻一代有着他们父母所没有的经验,因此也就有了父母不理解的语言。要和下一代沟通,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学习他们的语言开始。
   
   
      至于指责网络语言混乱、庸俗、低级,更不会令我们奇怪。看看历史,不论是中国的乐府民歌,还是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开始时都顶着这样的恶名。事实上,文化前进的动力,往往就源于这些所谓混乱、庸俗、低级的社会现象。
   
      相反,作这种指责的,多半是些丧失了创造力的文人。
   
   
      中国现在应尽快编篡一本网络语言词典。因为年轻一代的经验,每时每刻都在增加着人类的经验。网络语言这一经验的载体,早晚要大规模侵入我们常规的汉语,并增加汉语的表现力。我们的语言学家应该把网络语言当成一个尖端课题进行研究,逐渐厘清其语法结构和文化意义,与常规的汉语进行比较。这不仅在现实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帮助家长、老师和孩子沟通),而且在语言学和人类学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美国学界有句话:“也许垃圾处理不属于学术,但是垃圾处理的历史则是名正言顺的学术。”同样,网络语言也许不是学术,但网络语言研究则不仅是学术,而且是跨学科的尖端学术。语言学教授不是仅仅教教语法修辞而已,而是要具有从庞杂的现实中抽象出理论来的能力。学者的使命是面对现实、解释现实,而不是像鸵鸟一样无视现实,甚至在自己无法对应现实的时候,编造一个让自己感到舒服的现实。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