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章内容


考古出土物竟与现代航天员惊人相似


作者:倪方六   时间:2012-8-1   阅读1030次

    揭秘中国古代的航天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博客,已发表于我《北京晚报·五色土》独家专栏“一方钩沉”上(原名《中国古代“航天员”》,见2012.06.15.专栏)。但这里有较大改动,添加了部分内容发上来,以示对中国首位真人版嫦娥——刘洋成功飞天的祝贺。
   
   
    “神舟九号”已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正在天上潇洒呢!
   
   
    其实,从远古“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之梦”已做了几千年。从考古发现来,有的出土人物形象与现代航天员,竟然惊人地相似。
   
   
   
    图:中国三首航天员:刘洋、景海鹏、刘旺(从左至右)
   
   
   
   
    嫦娥服“不死之药”奔月
    ——人类最早的女性航天事迹
   
   
   
   
    图: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
   
   
    中国的现代航天飞行已成功进行了多次,大家为什么对“神九”更为关注和兴奋?可能是因为第一次载有女性航天员吧。其实,人类最早的航天故事,就是由中国女性来演绎的。
   
   
    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便是人类最早的航天故事,故事的主角嫦娥,便是人类最早的一位女性航天员。人们把即将进入太空的首位中国女航天员,亲切地称为“嫦娥”,包含的就是这种感情;中国把登月计划命名叫“嫦娥工程”,也是基于这种认识。
   
   
    嫦娥,原名姮娥,另有常娥、嫦羲等多种叫法,一说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一说是上古黄帝时代的女性。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称为“嫦娥”。“嫦娥奔月”的原因有两种版本,均源于《淮南子》。
   
   
    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即《淮南子·览冥训》中所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一说。再一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死之药”奔月的,见于新发现的《淮南子·外篇》佚文,即“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一说。
   
   
    不论哪一种版本,都说明嫦娥奔月是服用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不死之药),致身体骤然变轻,才飞离地球,升入太空,最后到达月球的。如果将这个传说与现代航天技术相比较,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人的航天思维:借用于外力,克服地心的引力,飞到月球上。
   
   
    这正是现代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嫦娥奔月借助的“不死之药”,便可看成是现代火箭技术中的燃料推进剂。由此可见,嫦娥奔月的故事,完全可以理解为人类最原始的航天设想。
   
   
   
   
    萧史弄玉同乘凤凰飞走
    ——人类最早的夫妻航天员传说
   
   
   
    图:弄玉吹萧(年画)
   
   
    类似传说中的古代女航天员并非嫦娥一人,“女娲补天”中的女娲、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等,都是传说中的古代中国航天女性。
   
   
    女娲的故事,与嫦娥奔月一样有影响力,但更值得敬重。女娲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妹妹,传说中国人就是她用泥“捏”出来的,所以人们一洗澡就搓下一层灰来。而她在创造了人类之前,还挽救了地球,据《淮南子·览冥篇》的记载,在天上出现漏洞后,曾炼五色石将天补好,为人类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古人因此称之为“娲皇”。女娲是怎么将天补好的,自然有飞天的本事才可以完成的。
   
   
    有意思的是,近来因在山西境内发现了“娲皇遗骨”,女娲顿成新闻度极高的人物。虽然这遗骨是考古界的“考古学想象”,比曹操墓造假还不靠谱,但并没有影响到女娲飞天的传说。
   
   
    与嫦娥奔月相比,弄玉的飞天的传说也极具传奇,但更为古人相信。
   
   
    弄玉喜欢吹萧,穆公把她嫁给了极具音乐天赋的帅哥箫史。箫史每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的叫声。这样过了几年,弄玉吹箫声与凤鸣声非常相似,凤凰听到箫声,都飞来停息在他们的屋上。穆公还替他们造了一座凤台,供他们小夫妻居住。箫史夫妇居住台上数年之后,一天早上他们随着凤凰一同飞去。萧史弄玉因此还成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夫妻航天员”。
   
   
   
   
    甘肃考古出土戴头盔的“天神”
    ——人类最早的宇航员形象
   
   
   
   
   
   
    图:新石器时代中国“航天员”
   
   
    古代中国人通常把航天科技看成“成仙术”,称航天为“升仙”;航天员被称为“天神”,或“仙人”,或“羽人”。中国古代的神仙,其实都是航天员的化身。
   
   
    那么,古代中国的航天员都是什么模样?从考古发现来看,竟然与现代的航天员形象惊人地相似。
   
   
    在上世纪五十年末,考古人员曾在浙江海宁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出一块陶片,陶片上刻有一个似人似猿的头像,头像的外面也套有一个封闭式的“头盔”,头盔左侧还有一个带状的装饰物。因出土时陶片残缺,无法推测带状装饰物与头盔相连的是什么东西。这个“航天员”形象,令考古人员大为惊讶。
   
   
    巧的是,在位于中国境内甘肃、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半山文化遗址上,也曾出土过两个陶质半身人像:圆头,长颈,额顶有一对圆镜状饰物,极似一副护眼的风镜。整体看起来,此形象与现代航天员模样十分接近。据分析,其中一位“航天员”应该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说的“西海之神”。
   
   
    其实,“飞天之梦”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中国的“天神”形象也影响到了与中国有地缘关系的岛国日本,日本早期的“常世神”就似现代航天员形象。上世纪30年代,日本曾发掘出两个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常世神像,与中国甘肃境内出土的“天海之神”差不多:头戴密封的头盔,盔上有一对成一定角度的观察镜。
   
   
    日本这位常世神更特别的地方是,身着宽大臃肿的服装,有一个类似呼吸过滤器的装置;两道背带从双肩开始,向胸部、臀部延伸交合,一条缀满铆钉的腰带绕过臀部。这一形象令美国宇航专家十分感兴趣,称他就是古代穿着宇宙服的航天员,据说美国宇航服装的设计灵感,即源于此形象。
   
   
    而最神秘的古代航天员形象,出现于西班牙旅游胜地萨拉曼卡。这里有一座建公元1102年的教堂,外墙壁雕刻的图案中,有一个人物形象与现代航天员的姿态一模一样。
   
   
   
   
   
    图:西班牙教堂上的“航天员”
   
   
   
   
    传说中的航天员个个身怀绝
    ——人类最早利用自然能量想象
   
   
   
   
    和现代航天员须有过硬本领和智慧一样,古代中国的航天员也都身怀绝技。
   
   
    早期的升仙设想是借助于飞行动物,让自己上天,于是驾驭飞禽的能力便成为古代航天员的通用绝技。《列仙传》中王子乔的便会驾驭“白鹤”。
   
   
    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他跟着道士浮丘公在嵩山修行30多年,掌握了这门“航天技术”。人们曾见他乘着白鹤飞到缑氏山顶,过了几天才飞去。
   
   
    “驭龙术”,是传说中的又一飞天本领。据《列仙传·拾遗》,萧史不只能驾驭凤凰,还能驭龙,他常常“乘龙去”。除了龙、凤凰,孔雀、白鹤等飞禽,他们也都可以随意使唤,来去无阻。
   
   
    古代中国人还曾设想,像鸟儿那样拥有一双翅膀,自由遨翔太空。西汉未年王莽篡权主政期间,有人便掌握人工翅膀的设计技术。其将两只人工翅膀装绑到身上后,能连续飞行数百步。此即《汉书·王莽传》里的“取大鸟翮为两翼”一说。这种身有两只巨大人工翅膀的“羽人”,可以看是古代中国航天员的又一种形象。
   
   
    更牛得是,又人还会驭“风”。传说,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列子,便有此过人本事。据《庄子·消遥游》记载,“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御即驾驭也,“御风”就是能乘风飞行。
   
   
    实际上,上述传说中的各种绝技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地球上自然能量飞天的想象。
   
   
   
   
    《拾遗记》中出现“巨槎”
    ——人类最早的宇宙飞船构思
   
   
   
   
   
    图:现代宇宙飞船
   
   
    古代中国最值得肯定的航天设想,是构思出一种类似现代宇宙飞船的工载人航天工具。
   
   
    上述王子乔所乘坐的“白鹤”、萧史的驾驭的“龙”,实际上都是一种载人飞行工具。但这不算是人工设计航天器,古代中国人最早设计出的飞行器,见于《墨子·鲁问》记载。设计者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发明的“木鹊”,能连续在天上飞行三日。后来,东汉的张衡、唐代的韩志和,也都曾先后发明出了类似的简单飞行器。
    而在传说中,古代中国人还真的发明出了宇宙飞船。
   
   
    这种飞船,有不同的名称。《博物志》中叫“飞车”,《拾遗记》中叫“巨槎”,《洞天集》中叫“仙槎”。另外的“魔毯”、“飞扫”,也都是飞船一样的载人航天工具。
   
   
    巨槎与现代宇宙飞船名称最接近。“槎”,木筏,即小船;“巨槎”,超级木筏,即大船。晋人王嘉志怪笔记《拾遗记》(卷一)中称,“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常浮绕四海……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从这段描述来看,巨槎的设计相当先进,是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
   
   
    上述实是一种文学虚构,虽说远古尧帝时代的故事,但反映的是晋代人关于宇宙飞船的设计理念。
   
   
   
   
    博主最新作品:中国第一部考古断代盗史——两卷本《民国盗墓史》已正式出版发行,当当网、卓越、京东、孔夫子、淘宝等所有网上书店中均有可订购到——
   
    看作者的博客 与作者进行微博交流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