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章内容


祈雨巫术中的龙


来源:中国龙文化   时间:2005-1-29   阅读1439次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天气的阴晴旱涝直接控制着农作物的生长,而农作物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命运。因此,自远古以来,祈雨就是巫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古人的观念中,龙是一种能影响云雨流佈的神兽,于是龙也就成了祈雨巫术中的主角。我们曾谈到过商代流行的龙形玉雕“珑”,许慎注:“祷旱玉也”。由此可知,珑可能是祈雨巫术中巫师所用的一种礼器。
   
    上古时代遇到严重旱灾的时候,也是当地居民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于是就要举行规模宏大的祈雨巫术。这种巫术的主要内容,一是焚人祭天,二是用龙参加祭祀。祈雨巫术中所焚对象主要是巫与尪这两种人。巫是上天的使者,沟通天地是他们的本职,用火焚巫是令其升天亲自向上天禀告人间的旱情,乞天降雨。尪是一种有病的残疾人。古人将尪视为能导致旱灾的不祥之人,故用火焚之;上天既然“哀其病”而致旱,当然也会怜其被焚而降雨。商代祈雨巫术在焚巫、尪的同时,又使用“龙”。《淮南子·地形训》也载:“土龙致雨”,高诱注:“汤遭旱,作土龙以像龙,云从龙,故致雨也。”
   
    初春万物萌发之际,农作物最需要雨水。因而自周以后,每逢龙星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国家都要举行以祈雨为中心内容的雩祭。这就是《左传·桓公五年》记述的:“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据虔注云:“大雩,夏祭天名。雩,远也;远为百谷求膏雨也。龙见而雩。龙、角、亢也。谓四月昬龙星体见,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东周时代,由于文明的发展,残酷的焚烧巫、尪的祈雨方式改成了曝晒。
   
    汉代求雨巫术内容的重点已转至“用龙”方面,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记载了汉代祈雨巫术的具体方式,这是研究当时宗教、习俗,尤其是用龙巫术十分珍贵的资料,故原文抄录于下:
   
    “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暴巫聚蛇八日。于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方八尺,植苍缯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鱼八、玄酒,具清酒膊脯,择巫之洁清辩利者以为祝。祝斋三日,服苍衣,先再拜乃陈,陈已,复再拜,乃起。祝曰:‘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实,敬进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澎即奉牲祷。’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向,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田嗇夫亦斋三日,服青衣而立之。凿社通之于闾外之沟,取五蛤蟆,错置社之中。池方八尺、深一尺,置水蛤蟆焉。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服苍衣,跪陈祝如初。取三岁雄鸡与三岁貑猪,皆燔之于四通神宇。令民阖邑里南门,置水其外;开邑里北门,具老貑猪一置之于里。北门之外市中亦置貑猪一,闻鼓声皆烧貑猪尾。取死人骨埋之。开山渊积薪而燔之,通道桥之壅塞不行者決渎之。幸而得雨,报以豚一,酒、盐、黍、财足,以茅为席,毋断。夏求雨,……以丙丁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于南方皆南向,其间相去七尺。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司空嗇夫亦斋三日,服赤衣而立之。……季夏祷山陵以助之。……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南方皆南向,其间相去五尺。丈夫五人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老者五人亦斋三日,衣黄衣而立之。……秋暴巫尪至九日,无举火事,无煎金器……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向,相去九尺。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司马亦斋三日,衣白衣而立之。……冬舞龙六日,祷于名川以助之。……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向,其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尉亦斋三日,服黑衣而立之。……四时皆以水日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盖龙成而发之。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凡求雨,大体丈夫藏匿、女子欲和而乐。”
   
    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汉代祈雨巫术虽延用了远古祈雨巫术的主要礼仪,但已将其纳入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之内。关于汉人以土龙祈雨的观念,汉王充也说:“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土龙,阴阳从类,云雨自至。”(《论衡·乱龙篇》)由此可知,汉代设土龙是用它来招雨,这与商人用龙通神乞雨的观念有着质的不同。1972年,山东沂水县韩家曲出土了一块汉画像石,现藏沂水县图书馆。该石纵82、横183厘米;画面呈半月形,最上部为一条双头龙呈弧形横亘于天顶,两端龙头张口喷水,龙头下各有一汉装披发之人长跪顶器接水;龙体之下有执芝草羽人与凤鸟等象征天境的图像。我们怀疑这画的就是汉代巫觋求雨的景象,综观该画像石的总体内容,作者所画的求雨内容是为了以此来表现天地纟因縕、阴阳交合风调雨顺、万物繁盛的吉祥含义。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建立、发展,两教均以各自的宗教形式积极介入祈雨活动。此后史籍亦多载僧、道祈雨之事,而朝廷所采用的仍为传统的祈雨方式。此时,大规模的曝晒巫、尪的方式已基本绝迹,但造土龙祈雨的方式却延续了下来。唐代祈雨基本延用了隋代的祈雨方式。此时,绘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又出现了画龙祈雨法。据郑处海《明室杂录》载:“唐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阙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祷于山泽间而无感应。上于龙池新胁一殿,因召少府监冯绍正,令四壁各画一龙。绍正乃先于西壁画素龙,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上及从官于壁下观之,鳞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庑间出,入于池中,波涌涛汹,雷电随起。侍御数百人皆见白龙自波际乘之气而上,俄顷阴雨四布,风雨暴作。不终日,而甘露遍于畿内。”这一故事在今天看来,即使不是完全出于虚构,也只是一种巧合;然而这种故事的出现是有其宗教思想基础的,“画龙致雨”只不过是古老的“作土龙致雨”巫术的变形而已。
   
    唐代还流行“晰蜴求雨法”。“晰蜴求雨法”序云:“唐时求雨法,以土实巨瓮,作木晰蜴;小童操青竹、衣青衣以舞,歌云云。”其歌云:“晰蜴晰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
   
    唐代的“晰蜴求雨法”也是商代用龙、汉代用土龙祈雨巫术的一种变种,而其中用小童起舞的作法也明显带有古老巫术的色彩。唐代民间还有用虎头骨祈雨之术。北宋李昉辑《太平广记》载唐代李绰《尚书故实》所记:“南中旱,即以长绳系虎头骨,投有龙处。入水,即数人牵制不定。俄顷,云起潭中,雨亦随降。”这种巫术显然来源于以龙虎相斗来表示阴阳交合的传统观念,是民间百姓将这一观念庸俗化、实用化的产物。以虎头骨祈雨的巫术是延续到了宋代的。中国百姓自己创造的掌管河泽云雨之神“龙王”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发展。宋太祖、太宗时,凡京师遇到较大旱灾,即令撤乐、减膳、进蔬馔,并派遣官吏到天齐、五龙城隍、祆神四庙和大相国、开宝、报慈、乾明、崇夏五寺及建隆观祈祷求雨。与此同时,宋代官方仍保留了造土龙、画龙这两种祈雨形式。宋代流行的这两种祈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土龙法中,竟不允巫觋参加,仪式中也不采用巫术中必用的音乐,而刻意强调庄重、肃穆的气氛,这说明此时巫觋的地位与巫术的影响较前代明显下降;二是画龙法中,对龙图内容作了严格规定,不再象前代由画家施展画技即兴发挥,而其画面尤如符咒,不再强调其艺术性。
   
    唐宋以后,祭祀求雨与巫术祈雨分道扬镳。官方祈雨一般只采取祭祀形式,而祈雨巫术主要流行于民间。元代不行雩礼,遇到旱涝灾害,只是派遣官员祈祷或请僧人作法;然而民间仍在流行着祈雨巫术。扬州文物商店藏有一件元釉里红开光祈雨图大罐,罐高48厘米,罐腹壁画四个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画旱灾、祈雨至天龙降雨四幅连环画,这应为元代民间祈雨巫术的写实。其中天龙降雨画面的左侧画有祈雨高坛,坛上张设两层伞盖,坛上、坛下皆有人在进行祈雨仪式,而空中乌云密布,有飞龙自画面右侧乘云而来,口吐甘霖。我们推测该罐很可能就是元代民间实行祈雨巫术时所用的法器。明清两代,朝廷祈雨止旱只是祭祀、祈祷宗庙、社稷、山川、龙神等,不再见有采用祈雨巫术的记录。当然,民间的祈雨巫术是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的,然而也已进入消亡前的最后阶段了。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