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章内容


当代中国学术的功利性


作者:周祥森   时间:2004-10-9   阅读326次

     我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假吾五十万,吾可以向学矣。如果我现在有50万元的人民币放在银行里,我就可以辞去一切工作,读我想读的书,写我想写的东西,而不必去为职称、去为"稻粮谋"而做什么"学术研究"。写出来的东西,若想满足一下发表欲,我想投给谁就投给谁,传统纸媒不愿发,我就投给网络媒体,而不必像现在这样去给刊物排排队,看看它是"核心"还是"非核心",是"国家级"的"核心"还是"地方级"的"核心";若不想与他人分享,我就孤芳自赏,自己把玩。但50万,对于一个学校年年倒贴近20万元的一家学术期刊的编辑来说,就凭那工资单上刚逾千(这次工资调标之后,此前尚不足千)的月薪,一辈子不吃不喝、且须长寿,恐怕也积攒不够。所以,到头来只得乖乖地打消这种念头,老老实实地为职称、为那一月几张大团结(调标后刚好可以凑足十张)而读自己不愿读的书,写自己不愿写的东西,写了之后还要投到自己不愿投的地方,并想方设法找找路子,央求编辑大人(尽管自己也"编辑大人")高抬贵手。   
   
    术也者何?技艺也,技术也。学术者,乃以所学为谋生之技艺也。我想,这大概是对当下的"学术"最好的解释。学术的功利性,这是当前学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大可不必为"最应该讲学术的环境或时间,人们偏偏忘却了学术本身"而深感困惑或愤愤然,因为"最应该讲学术的环境或时间",恰恰是最能体现当代学术功利性本质属性的环境或时间;更大可不必"不谈学术",甚至以沉默表示自己对学术的"最高的轻蔑"。"不谈学术",其实还是谈了学术。语曰"沉默",实难以沉默,不甘寂寞。
   
    当学术无可奈何地脱离了生命意义的求证,而沦落为一种为稻粮谋的"科学化"的职业的那一天起,学术就失去了其原始的纯朴性和纯情性,代之以日甚一日的功利性。今天,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官方的非官方的学术奖励机制和学术成果评奖活动,乃至目前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实行和一些学校正在准备实行的教授三六九等制度、"特聘教授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有'学'",以及不断揭露出来的种种学术丑闻或学术腐败现象,只不过是当代学术功利性本质属性在不同环境或不同时间的具体表现罢了。   
   
    在学术功利化时代,学人的心灵是一种极度扭曲的心灵,学人的心理是一种极度矛盾的心理。扭曲性和矛盾性,就构成了功利化时代学人内心世界的本质属性。一方面,在学人身上或多或少还集体遗传着"为己而学",即为提高自己的修养、求证生命(人生)的意义而真心向学的良智;另一方面,学人又不得不直面残酷的现实,"为他人而学",亦即为稻粮谋、为这种那种晋升被迫向"学",套用赵宋皇帝的那句千古名言:"书中自有大团结,书中自有三居室,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处厅级,书中自有小轿车。"   
   
    在前者("为己而学"的心理和思想认识)的作用下,学人可以表现得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甚至为把各类学术腐败分子拉下马而舍得自己一身剐。在后者("为他人而学"的心理和思想认识)的作用下,学人可以斯文扫地,寡廉鲜耻,卑躬屈膝,去做学术土匪、学界强盗,去为三六九等等级体制中自己的等级位置而像开封斗鸡一样争个鲜血淋淋,亦可以甘之如饴地参加如李振宏教授所喻的各种长"跑"比赛,那怕心力交瘁以至一命呜呼也在所不惜。前者是行政官僚阶层及其机构控制学术文化事业的最大障碍;后者正相反,是其牢牢控制学术文化事业、廉价地役使学人的资源,是极尽能事进行奖掖、加以大力发展的对象。前者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的希望所在;后者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不断遭受阉割的刽子手。   
   
    学人是想发展"为己而学"的一面,成为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人,还是想发展"为他人而学"的一面,成为行政官僚体制下的廉价的学术奴隶,全凭学人的自我选择和自持力之强弱。   
   
    于我而言,我深深地为自己感到悲哀,感到可怜。因为,为了职称,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三居室",甚至是为了每天都有一口"革命小酒"喝,饭后有一支"快活赛神仙"的烟抽,我还必须做个"廉价的学术奴隶",尽管自我感觉自己还是个多少有点自我尊严的奴隶。   
   
    在无法摆脱体制下那份可怜的“俸禄”的诱惑之前,与其扭捏作秀,毋宁登台亮相,大谈特谈,甚至众语喧哗般地去谈学术、尤其是与学术有关的各种问题;与其保持高贵的沉默,毋宁挺身而出,为呼唤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而高声呐喊。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