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教育 >> 文章内容


论现代传媒及其对艺术生产的影响


作者:南彩虹   时间:2005-11-2   阅读1168次

    纵观艺术发展史,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引起媒体的演进,媒体是艺术的传播和接受手段,诸如电视、电脑、电子、网络、数码等现代传媒技术,促进了关于美和艺术的审美观念的转型,拓宽了艺术的审美范围和领域,从而促成了市场语境下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换和价值实现。
   
   
    一、引 言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看,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几乎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以某种新技术的问世为基础。印刷术的发明,使士大夫的诗文得以大量刊印和广泛流传,使拥有图书的人数大大增加。在西方由印刷引起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对文艺复兴的产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知识冲破教会的束缚走向平民,文艺从王公贵族的深深庭院走向大众。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静态传播信息的印刷媒体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日新月异地快速变化着的现代生活的需要,于是,新的媒体应运而生。近百年来,广播、电影和电视的相继出现,一次又一次猛烈地冲击着印刷媒体曾数百年独步天下的霸主地位。然而,对印刷媒介的致命一击也许来自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和应用。日本已经有专家煞有介事地做出“铅字消失”的预测,认为以纸张为媒体的书籍将会消失。电子出版物是立体的,充满趣味的,它的人机交互和自动检索功能极大地解放了读者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电子出版物融文本、视频、声频、图形、图像于一体,绘声绘色,图文并茂,既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总体信息获取量,体积小、容量大、操作简便、易于携带、查阅迅速,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它都是出版业的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同时也必然会引发一场艺术生产的革命。人类传递和保存信息的方式本身就是一部奇特的科技史,从结绳记事到刻木为文,从龟甲兽皮到布帛纸张,从专人缮写到活字排版,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和经验,越来越真实、具体、有效地以图文及其他形式保存下来。现代书刊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从“铅”与“火”的时代到“光”与“电”的时代,从用笔写稿到键盘敲入、网络传输,现代人思想感情的传递和资料信息的交流已准确和便捷到前人无法想象的程度。如今互联网正在覆盖着我们的生活,信息高速公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而且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闭门不出、穷识天下”已不再是神话。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现代传媒例如网络, 无疑会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深入性、广泛性和彻底性必定是前所未有的。以文艺接受为例,由于网络艺术的传播是数字化的、多媒体的、互动式的,所以网络艺术的接受者就像逛一个网络大超市一样自由选择艺术对象,同时还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把作品下载到个人主机上,在个人电脑上对网络艺术作品进行随心所欲的修改,接受者对艺术的鉴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二度创作”。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媒介不仅在改变文学艺术存在的本质,而且在改变文学艺术生产方式的同时,还改变了文艺生存的基础。
    二、现代传媒带来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型
    现代传媒作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直接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引起媒体的演进和发展,并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强烈地影响着文学艺术生存命运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历史就是一部传媒媒介演变和进化的历史。媒体是艺术的传播和接受手段,“艺术”这一概念也随着艺术传播媒介形式的更新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当人们以媒体形态来划分文化历史时,通常认为世界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口头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口头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生存经验。其夸张式的理性化表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源于对部落首领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拜,口头文化的核心人物是神,或半人半神的英雄。如《荷马史诗》就主要是口口相传了几百年的希腊神话的生动记录。印刷品成为文学的传播载体后,文学艺术的保存、传播有了大的突破。近百年来,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介始终能与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分庭抗礼,表明这类传统媒体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现代传媒的崛起不但使电子文化成为文学艺术的本体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艺术的生产方式和制作手段:例如家用录像机、VCD已不能与传统视觉艺术相提并论;立体声音响、高清晰度激光唱盘等的出现已使得过去的听觉艺术无法望其项背;而信息高速公路、卫星电视、电子文学、电子诗刊、电子杂志、电子日报等等的出现,已不可与传统艺术生产和传播同日而语。
    关于电子文化对美和艺术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破坏了美和艺术的本源的权威性,其二是破坏了美和艺术模仿现实的权威性。正是这两个方面导致了美和艺术的生产方式、结构方式、作用方式、知觉方式、接受方式、传播方式、评价方式在当代的转型,毫无疑问,也导致了关于美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当代的转型。
    传统的艺术具有持久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是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永远蕴含着“原作”的立场,对复制品、批量生产品往往保持着一种权威性、神圣性、不可复制性,从而具有了崇拜价值、收藏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讲,传统艺术及其审美观念是印刷文化的产物。现代艺术观念同传统观念一样,也是人类建立在超越世界的浪漫理想和审视现实的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它融合着哲学中的理性迷狂和科学中的求真热望,在使理性日益感性化的同时,也使感性日益理性化了。现代声、光、影、像的魔力足以使哲理诗情舒转目前、萦绕耳际,而人们的色、香、味、触早已听命于各类精确的量化调适。
    当代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任何人只要坐在电脑前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马上获得视觉上的满足,而这样一来,审美对象就被无穷地扩大了。即使不识字的人也可以通过影像观赏来消费经典艺术。今天,电视不仅成为文学名著一个特殊的传播载体,同时也是文学名著重新畅销的最成功的广告渠道。电视可谓多元综合体——电视是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也是个体欣赏与大众传媒的结合。电视既是一门独立的文化,又是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建筑、雕塑、摄影乃至电影的最广泛的综合艺术。互联网络的兴起,是艺术的传播媒介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它极大地加速了艺术的平民化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对艺术展品有兴趣的人,在网上只需鼠标一点,就能够在一夜之间游遍卢浮宫、故宫博物院、纽约现代艺术馆。互联网络这一媒体中,融入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样式,是各种媒介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产物,极大地提高了艺术生产的创造力并使艺术消费变得通俗直观、简单便捷。
    三、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的审美意义
    哈贝马斯认为“文化合理化是在宗教传统的认识组成部分、审美表现的表述部分和道德评论组成部分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借助科学和技术,借助自律的艺术和表现性的表达的价值,借助普遍主义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分成了三种价值领域,这三种价值领域各自遵循自己的逻辑。科学技术遵循工具理性法则,主要针对的是客观世界;道德伦理遵循实践理性法则,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审美领域遵循表现理性原则,主要针对的是主体精神的世界。这三个领域分别与三种话语相对应:科技——理论话语;道德——实践话语;艺术——表现话语。”然而,社会与文化的分化绝不是一种单向行为,科技、道德和艺术理所当然地会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发展过程中分化。显然,这是一种充满矛盾的看法。一方面,各个领域只能依据它自己的准则来发展和完善自己,例如,艺术生产只能依据艺术的表现理性法则在审美领域中开拓创新才能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各个领域虽然获得了相对的自律性,却又只能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发展进步。例如艺术生产的发展和繁荣,在市场化语境下就已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现代尖端的科学技术正在促使艺术生产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现代艺术也正在积极地向科技领域渗透。先进国家的城市建设、园林建筑、日用工业品乃至航天飞船的设计,无不体现着现代人的美感直觉和审美情趣:优美雅致的韵律、流畅明快的节奏、丰富独特的内蕴等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的逻辑一步步地消解着文化固有的逻辑,并有取而代之之势。这样一来,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转型过程中,一个尖锐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工具理性对表现理性的凌越。
    总之,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对文学艺术来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正如有些研究者指出的,它在观念上拓宽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范围和领域,指导艺术家把各种新鲜的形式和内容带入艺术生产之中。由于技术的进步保证了以媒介化为方式的文化的民主化.使人人都有可能和机会接触审美文化的产品,因此构成了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换和价值实现。但是,技术同时也把一种工具理性带进了艺术生产领地,主体性原则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人的想象力和自由在得到解放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伤和压制。
    网络覆盖面之广,为全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的发展,将加速各种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的交流,终将会重新调动起暂时受到工具理性冷落的主体积蓄待发的创新潜能。网络的发展,将形成各种文化的共享,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持续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如今,利用网络欣赏全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节目,使全球的艺术资源共享,正渐渐地成为事实,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览馆、歌剧院。网络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现代传媒,对于艺术生产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对文化当然包括文学艺术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非英语国家的文化接受者而言,已经面临着“殖民文化”的“侵略”。如今在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百分之九十,法语占百分之五。其他世界上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百分之五,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专制。对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它们只能成为被迫接受信息的群体,其惟一的选择是无奈地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不良文化通过网络更易传播。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不良文化的认定尺度存有差异,有些对这种文化的传播还有各种制度的保证,淫秽,色情、暴力等丑恶内容由此进入网络。如梦如烟的“网事”,五光十色的“幻景”,一个真正无边无际而又无法无天的世界,它理所当然地成了意马心猿者忘情纵欲的乐园。抵制不良文化、信息垃圾的渗透和入侵,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强调创新和发展,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四、结语
    总之,科技在不同人眼中扮演着天使和魔鬼两种角色。它不仅能造福于人类,也为人类制造过数不清的灾难。它不停地制造美妙的科学幻想和现代神话,同时也以无穷的破坏力制造着人类终结的倒计时器。当乐观主义者数着科技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步伐时,悲观主义者则从相反的方向数着人类走向终点的脚步。对于艺术生产,科学技术同样扮演着敌人和盟友的双重角色。但是,科学和艺术毕竟都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米·贝京在《艺术与科学》一书中评价福楼拜时指出,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机械化生产的环境中,人会丧失人性,并变成机器。但是,“这位目光敏锐的艺术家相信人的理性,相信科学”,尽管“人的思想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创作将被怎样的精神阳光所照耀。我们暂时停在一个拥挤的过道里,在黑暗中来回摸索”。福楼拜相信,“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
   
    参考文献:
   
    [1]米·贝京.艺术与科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重庆出版社.1994.
    [3]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体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马丁.艺术与科学思维[M].工人出版社.1988.
    [5]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立华)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