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 >> 文章内容


增进世界各民族相互了解应是21世纪历史教材的重要任务


时间:2004-9-22   阅读8784次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副主任 陈其
   
      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到我们的近邻韩国,与贵国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深感荣幸。自1993年12月汉城讨论会以来,这是第七次中韩学术讨论会。去年,我有幸在北京出席了第六次研讨会,亲自聆听了郭柄善副院长、孙龙泽和具滋亿博士的讲演和发言,深受启发。在认真研读1993年以来中韩双方提交的论文,特别是1998年郭柄善副院长的《韩国教育课程2000年的基础》和孙龙泽先生与郑英顺女士合作的《韩国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中国》两篇论文,获得很多信息,并对韩国同行在促进中韩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热情、严肃认真、直率而友好的态度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这次提交的文章分三个层次,从抽象到具体,向韩国的同行们介绍以下几方面的情况:一,世纪之交的新趋势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二,近年来中国历史教材编写的新趋向;三,对中韩历史教材交流的新思考。
   
    一.世纪之交的新形势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冷战时期结束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对整个社会的知识化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意识形态的对抗性逐渐趋向隐性,代之以欧美文明、东亚文明、伊斯兰文明、南亚文明等之间的竞争、交流和相互融合的趋势;21世纪与20世纪相比,人类追求和平、反对战争、追求共识、增进理解、加强合作的愿望将逐渐成为主流。信息的网络化引起人类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一个国家的网络化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其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是与世界保持同步或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信息化也使人类的交往更加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变得更加密切和迅捷
   
      这种形势促使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对各自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方式和手段进行调整和改革。除了教育目标的综合化趋势外,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教育。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很多国家新的课程计划中成为核。。课程,以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备全球视野、富于国际竞争力,对本国、外国和整个世界全面了解的新型人才。
   
      即使美国在面临世界其他文明的激烈竞争中,观念态度也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逐渐形成,美国史学界开始告别西欧中。。论和“美国特殊论”的传统,强调学习世界历史的意义。大学一年级的文理学生必修一年世界文明史。某大学《世界文明史》教材的前言写道:“我们非常确切地意识到我们时代的伟大的戏剧性事件,这就是欧洲时代的逝去和同时出现的亚非在世界事务中的崛起。世界的相互影响日益增强,为了理解这种相互影响以及它对今天公民的意义,必须学习世界历史。这样,就能具备一个综合而真实的全球眼光。在学习所有的地理区域和世界的主要文明之后,我们就能意识到不同的民族认同和各民族的独特贡献。但是我们还应强调各文明之间的联系,因为正是这些联系把多中心的世界史转化为不同的大陆、民族和文明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最后,我们的立场是,即不赞扬也不低毁美国文明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而只是把它当作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来处理。”‘另一部大学教科书也突出了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一部有影响的中学世界史教科书也强调:“美国文明只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许多其他的文明遗产与西方的文明一样古老,甚至更加悠久。当代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交往日益密切。美国是一个由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人民组成的国家。因此,要真正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就有必要了解世界史和不同的文明类型。”’
   
    返回本页页首
   
      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1996年美国新颁发的《历史课程国家标准》明确指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现在的学生更需要对世界史和创造了不同于美国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其他许多文明国度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一部选材平衡的、范围广泛的世界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由此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其他国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日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要求我们具备这种品质。”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亚洲几个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态。 1998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认为当前日本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道德教育、环境问题教育、信息化的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针对国际化的发展,在以社会、地理、历史、外语为中。。的各学科以及道德、特别活动里,都加入了相应的国际化教育的内容。《要领》强调,在今后的国际化教育中,要改变从前那种总是把目光朝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倾向,而要给亚洲国家以更多的关注。
   
      在道德教育方面,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薯重生命的感情和自立心,自我责任感,判断善恶等基本的道德观念;不但要尊重、继承和发扬日本文化和传统的态度,还要培养国际协调的精神等。国际理解教育要在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础上,增强对不同民族、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针对国际化的发展,日本提出相应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在广阔的视野基础上理解异质文化,培养无偏见地、自然地和不同文化、习惯的人交流以及共同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它的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目标之一是:培养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特别强调伴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让学生树立自己是生活于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这一意识,并教给他们在国际社会中主动生存的素质和能力;加深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理解和热爱,在广阔的视野内理解异质文化,培养国际协调精神。
   
      新加坡关于课程改革的报告《学习、创造、交流:课程评估》,提出世界面临21世纪的三大动向,即全球化趋势;技术发展的力。速;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奋起直追”。在强调了21世纪需要的一系列技能和能力后,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和素质。培养出的学生不但是学习者、创造者、交流者,还必须具备高度的公民责任感,特别提到要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完整性以及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感性。
   
      韩国的作法更加引人注目。从去年郭柄善副院长的“韩国教育课程2000年的基础”和孙龙泽、郑英)烦博士的“韩国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中国”这两篇论文,我们了解到韩国的教育改革和历史教材编写的新趋向。韩国历史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给我们留下很深刻印象。第一,在小学社会科课本中有大量有关中国的内容,无论是历史和地理方面都在篇幅上给中国相当高的比例;第二,强调中、韩、日三国的关系,用大量篇幅来说明韩、中、日是在历史、文化、风俗方面相似并相互影响的国家,强调了儒家思想对三国在风俗和意识上的影响,并指出友好邻邦间相互理解和协助的必要性。第三,对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影响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它不仅对韩国,而且对东亚各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古代、近代、甚至现代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对文明的产生的论述中,首先叙述中国、印度、然后才是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这种顺序的编排很有突破性,体现了重视亚洲历史,特别是近邻史的理念。另一本教科书高度评价扬了中国的唐朝文化,认为“在东亚,中国唐朝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化,使之发展为国际文化。周边国家都吸收了唐朝文化。结果七八世纪时形成了[以]汉字、儒教文化、律令体制、佛教文化等[为特征]的亚洲文化圈。”‘这种提法对中国文化的成就和影响评价是很高的,甚至中方的教科书还未使用“文化圈”这一概念。第四,强调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各自命运和经历的相似性,指出特别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两个民族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类似的命运。第五,历史教育为现实和未来服务。韩国第七次教育课程与第六次教育课程课本中的史地课本配合起来,试图使韩国青少年获得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即中国“作为对21世纪亚洲地区和世界舞台的政治、经济秩序,将是发挥巨大影响和主导作用的国家,将是在韩国经济发展中有紧密的伙伴关系的国家”
   
    返回本页页首
   
    二、近年来中国历史教材编写的新趋向
   
      1978年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走向世界的速度也是惊人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处于巨大变革中的国家。目前,它正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从长期的闭关自守的社会向国际性开放国家转化。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新型人才的竞争。历史教学在培养这种人才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90年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很有特点的城市。其最突出的特点,或者说是传统,就是不保守、爱创新。它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吸收、借用国外的新思想、新观念,为我所用,并往往领中国改革风气之先。80年代以来,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着手实行了教育改革。改革分两步走,80年代后半期起为第一阶段,着重于九年义务教育改革。90年代以来为第二阶段,进行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考虑到上海在中国属发达城市,教育部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授权上海单独进行改革,一方面为适应上海的自身需要,另一方面希望它40为其他地方提供改革经验。
   
      目前上海使用着自己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教材六册(初一、初二中国历史共四册;初i世界史二册)和普通高中使用的《历史》(实际上是世界史)。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介绍与本文主题联系密切的世界历史教材的主要特点。首先,它的初中课本目的性比较明确、观念比较新、特别注重对能力的培养。学习世界史的目的,首先是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掌握人类怎样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阶段和规律;通过学习历史活动主体一普通人民群众和伟大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献身真理的高尚情操;注重对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的介绍,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强调科学技术如何作为社会重要的生产力,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教育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国青少年为发展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信心和力量;强调自古以来,世界各国的文明是在互相交往、互相影响中发展的。特别是哥伦布等人新航路的开辟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人类交往的新时代,并把世界联成一个整体。从世界各民族和文明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的角度,弓卜出当前的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道理。
   
    返回本页页首
   
      上海也是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世界史,高一开设近代史,高二开设现代和当代史。上海的这套教材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接受近年来中国史学界的新观点,即以15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才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才有了真正的世界史。第二,是在结构体系上进行突破,采用中外史合编的结构体系,主要目的是“更有利于学生了解今天世界与中国现状的由来”;第三,这样编排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通过联系、比较各国历史特别是中外历史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如第一册的第四章中讲述了17世纪前期至18世纪后期欧洲亚洲大陆六国,即中国、俄国、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德国和法国的历史,并且指出,它们在 17-18世纪世界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候,有的努力跟上近代化的步伐,有的却故步自封,造成各自的盛衰。第五章的设计很有突破,题目为“ 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它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特别是法国的启蒙思想,与中国清朝文化,特别是乾嘉考据学加以比较,这种对比和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在近代为何落后的根源。它既是对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统中精华的肯定,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清后期闭关自守和文化禁钢政策的批判。这应当说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吸取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检讨自己文化传统中缺陷的大胆尝试。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的首善之区,在1999年制订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其主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它最新的最大胆的突破是在7-12年级构建了中国史和世界史“融合一分部一融合”的课程结构。在初中阶段(7-9年级)构建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相互融合的新体系,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学生对人类文明脉络的整体把握,形成完整的历史图景和正确的历史观。”高一和高二年级(11-1年级)采用的是中外历史分部深化的体系。这一体系强调知识的相对系统性,注重在初中综合学习的基础上的纵深学习。第三,构建了12年级中外文化史合编的新体系。‘
   
      在课程价值的论证之中,与过去传统提法相比,它也体现了很多新鲜的观点和思想。它把历史课程的基本任务规定为: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及其客观规律,逐步养成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A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返回本页页首
   
      北京市《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分为彼此独立然而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下面只列举对传统突破较为突出的几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次历史教学大纲一般把“思想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且内容涵盖较窄,政治性很强。这里“思想教合的提法被“态度与价值观”取代,大大拓宽了其内涵。比如它指出,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理解、尊重其他民族,有民族的平等意识和共同发展的观念;使学生了解世界众多民族发展的历史,认识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此外,它还提到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意识,继承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传统美德。”
   
      “态度价值和观念”的目标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初中的教学目标是:开阔视野,能从中国看世界,也能从世界看中国,具有对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世界意识。11年级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在价值观和态度方面的目的是:使学生明了世界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以宽容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化,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12年级开设的《中外文化史》(选修)是要使学生“热爱和尊重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理解和尊重的态度。”
   
      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家级出版社,担负着编写占有全国70%左右的基础教育教材的繁重任务。目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在全国范围使用的基础教育历史教材主要有三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六册(中国历史四册,世界历史两册);高中教材有两套,第一套是199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编《世界近代现代史》两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册;第二套是 19 9 7年秋开始在江西省(中等发达地区)、山西省(落后地区)和天津市(发达地区)使用的试验教材。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正面临着两项重要任务:第一,新一轮的面向 21世纪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以及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材编写;第二,高中试验教材的修订、通过教育部审查,然后向全国推广。
   
      1999年 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们目前进行的工作指出了新方向,即继续遵循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正考虑以观念态度的培养和塑造为优先目标,因为“思想观念所实现的深刻变革的程度,不仅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竟争的权利和命运,而且还决定着社会的兴衰与存废。适应时代的要求,观念态度目标与过去比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文精神和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等等。”
   
      在新形势下,历史学科在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必须体现新的时代要求,在以下几方面体现新意。对历史学科的性质、任务、目标的表述至少要体现这样的思想,即“历史学科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以面对21世纪的挑战的总体目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学科是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卧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化教育,培养保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尊重理解其他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的意识,增强学生在未来国际竞争、合作、交流中能力的重要学科。它更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工具。”传统上的“思想教育目标”也将被“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或其他类似的提法)所取代,其内涵也必须加以丰富,增添“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增进国际间各民族的理解,汲取各国文化和文明中的精华的意识,以这种历史理解和开阔心态为世界的未来服务”这类的表述。
   
    返回本页页首
   
    二.对中韩历史教材交流的新思考
   
      既然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21世纪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遵循加强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传统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我们中韩双方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也完全能够为21世纪的中韩友好关系前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为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贡献。现在在中小学学习的中韩两国学生,将是21世纪实现上述目标的的真正实践者。作为两国的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艰巨而神圣。从我方来说,可以考虑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编好新一轮历史教科书。
   
      第一,在新一轮的教材中,如果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对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加以重新建构,努力突破原来偏重欧美的传统结构,给亚洲、特别是东亚、当然包括朝鲜半岛的历史以更多的篇幅,更大的比例。
   
      第二,求同存异,发展友谊。我们准备继续发掘两国关系史中的积极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使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国和世界历史后,对以下几点有最基本的认识:中国和朝鲜半岛自古至今的基本发展轮廓和线索;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在文化传统上有何相似之处,经济文化交流为什么如此源远流长;双方在历史上如何相互借鉴,共同为东亚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一个多世纪以来,两个民族的命运和经历有何相似之处?什么历史力量使两国都曾一度部分或完全地丧失主权? 90年代以来,又是什么国际背景和发展趋势使中韩两国人民开始了新的接触、联系和合作?
   
      归根结底,是要促使学生能够领悟出中华和朝鲜两民族文化交流的几大特性,即交流历史的悠久性;灭流内容的丰富性;交流层次的多样性;交流过程中的互补性。促使学生思考,双方在历史上、在现买中、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中曾经、正在和将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东亚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营战略、商业管理、社会的稳定和协调方面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尽可能继续增添可以表现两个民族友好关系,文化交流深远而广泛的具体历史实例。小到书法、绘画、陶瓷、书籍,大到儒学、理学和佛学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历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在此,只举几个例子。9世纪新罗僧人乔觉在中国安徽九华山的圆寂,就使该山逐渐发展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10世纪时,高丽学僧谛观携佛典来中国,为中国天台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高丽在借鉴中国欧体书法的基础上,发展出“高丽体”,丰富了汉字书法艺术。12世纪初年,宋徽宗为高丽重修的安和寺题写佛殿扁“能人之殿”,高丽睿宗亲笔题写致谢表文,这不仅是一般书法绘画的交流,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当时两国的友好关系。另外,高丽藏书齐全,有不少“好本”,宋哲宗特向高丽求书一百二十多种,四千九百八十余卷。《高丽史·宣宗世家》中虽未记载高丽到底满足中方多少,但毕竟反映了当时两国政治、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明朝和李朝之间的书籍交流则更加频繁和密切。中国清朝时期,朝鲜李朝检书官柳得恭等,由于学识渊博受到中国文人的尊重和敬仰,他们在北京琉璃厂书店与中国文人结成的深厚友谊也是双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里的几个实例,只不过是双方历史交流中的凤毛磷角,我们还可以选择某些更典型、生动的实例编入课本,为我们两国年轻一代培养亲密友好的情感。
   
    返回本页页首
   
      第三个原则是“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韩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所以应当使中国的青少年在这方面有基本的了解。韩国在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被称为“叩年代的经济奇迹”。八九十年代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国民生产总值在1992年达到近3000亿美元左右,到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一万美元,经济规模名列世界第11位,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被视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此外,韩国在文化、体育、教育方面的成就也令世界瞩目,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为提高。在当今中国,我们已日益感受到韩国在经济、科技、家用电器、电子产品、信息产业、汽车工业方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作为韩国的近邻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更加关注韩国奇迹中的有益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进一步向中国青少年介绍韩国现代化成功的主要经验。
   
      此外,韩国人民在保护民族产业中表现出的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共度经济危机过程中显示的同舟共济的民族凝聚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我们向中国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教育的好素材。这些历史事实也使我们反思,在改革开放,西方伦理和价值观念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并且把东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结合起来,促进本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不容讳言,1997年韩国曾出现的财政金融危机也给正在进行改革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第四,避免将纯学术问题政治化,消除分歧有待时日。由于两国的国情不尽相同,历史观、方法论、价值观的差异、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第一手资料不尽相同,加之多年的隔绝,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解释有距离,甚至完全相反,实际上都是很自然的,不足为怪的。这需要两国的历史学家对某些历史问题进一步认真研究考证,并通过不断交流,逐渐达成共识,有些一时或长期难以达成共识的只能暂时存异,作为纯学术问题继续探讨。
   
      历史教科书与历史专著不同,读者对象也不同,肩负的历史责任更不同。我个人认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应着眼于大问题,不能拘泥纠缠于微观的、或一时间双方难以取得共识的问题。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能够回避应尽量回避;无法回避的,就多采取客观直述的方式。比如,我们的教科书只笼统地提到“中朝两国人民,早在 3 0 0 0年前,就有往来。”这里本来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到箕子和卫满。尽管这是反映中朝深厚历史关系的好材料,我们还是尽量避而不谈,因为这个问题要想在两国史学家间达到一致还需时日。但是,我们可以乐观地说,即使像朝鲜战争的起因和性质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不可以讨论的。可以透露一点的是,中国史学界对朝鲜战争的研究正在取得长足的进展。最近出版的沈志华的论文集《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月出版)就是一个迹象。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华夷之辨”这样的传统,但是“中国”( The Middle Kingdom)这个观念,并非某些西方人想象得那样是中国人长期而且绵延至今、顽固不化的“优越心理”的表现。实际上,这种“世界中心之国”的观念至少在184O年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动摇和崩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史学界强调世界上的民族不管大小,一律平等,对周边国家的历史叙述也体现出这种精神。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肯定自己在历史上对人类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前提下,正在认真反思历史教训和自己传统文化中的弱点,提出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虚心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后冷战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中韩建交以来,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发掘、增加能够反映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传统友谊的内容,强调我们两个民族的共同点。特别是96年秋以来开始使用的现行高中教材和两省一市正在使用的高中试验教材,已经注意加强了对中国周边国家历史的介绍,对朝鲜半岛历史的内容也增加了。事实上,通过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书和媒体的介绍和韩国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中国青少年对韩国的印象可以肯定地说是正面的大于负面的,他们正经历着一个韩国正面形象的“定式过程”(sterotyPing Process)。中韩两国历史教育工作者有理由乐观地预计,通过我们的努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21世纪将进一步加深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的、不太成熟的思考,错误和不妥之处请韩国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课程标准》,1999年。
   
    课程教材研究所:《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草案),199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历史》上、下册,1995,1996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历史》,1--6册,1991-97年。
   
    郭柄善:“韩国教育课程 2000年的基础”( 1998年,中文打印稿)
   
    孙龙泽、郑永顺:“韩国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中国”(同上)
   
    陈玉龙、杨通方等著:《汉文化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