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名山 >>> 文章内容


普陀山


时间:2004-9-24   阅读7861次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的莲花洋中,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与著名的沈家门渔港隔海相望。岛呈狭长形,南北纵长8.6公里,东西横宽3.5公里,面积12.76平方公里。最高山峰为佛顶山,海拔约290米,有石阶1088级。全岛最东为青鼓垒,最西为风洞嘴,最南为南天门,最北为伏龙山。岛上风光旖旎,峰峦郁翠,洞岩奇异,古刹古庵遍布;海岸金沙盖地、礁石嶙峋;目眺重洋,四时景变,崇岩曲涧,云蒸霞蔚,晨昏各异,确为"缥海云飞海上山,石林水府无尘寰"的一个海天佛国。
   
   
    普陀山现开放的著名寺院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及大乘、梅福、紫竹林、杨枝等30余处禅院。一年四季,香火兴旺,游人不断。香会期间名寺院香烟缭绕,拜佛诵经,通宵达旦,海内外的香客和游客络绎不绝。洞、亭、桥、池、泉、碑、石等古迹和景点比比皆是,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梵音共涛声交相融合。
   
    普陀山十二景
   
    莲洋午渡
   
    莲洋就是莲花洋,位于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莲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生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倭夷入贡,见大士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航路。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联想翩翩。这就是你来游普陀山所见到的第一景--莲洋午渡。当然,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是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但是莲花洋多数的日子是风平浪静的,旅客尽可以在航船上安详地放眼莲花洋上的美景,这时也许你会萌发起一种即将登上佛教圣地的清穆心情。
   
    短姑圣迹
   
    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此地旧时原为海滩,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圣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
   
    相传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候她,独自怅然进山拜佛去了。不想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饥不得食,甚为纳闷。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边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托她捎来的,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及前事,嫂愕然,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裙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去了。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旁自相零附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大士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脚的石块,遂被称作"短姑圣迹"。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00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礼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现今虽然有了客运码头,但游客仍绵恋着这个入普陀名山的第一处胜境。
   
    梅湾春晓
   
    梅弯春晓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岑,因西汉梅福曾来炼丹而得名。习惯上称梅岑峰以南,梅福庵附近的山湾为梅湾,又呼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又多好养梅怡生。每当早春季节,春回大地,遍山野梅,香满山谷,青山绿树,衬映着点点红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誉之为"海上罗浮"。在这个季节,每当天晴无风时日,伫立西山巅,远眺莲花洋,只见渔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波涛,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层层叠翠,美不胜言。若在月夜,则疏枝淡月,岛礁朦胧,幽香扑鼻,更为令人陶醉。明朝诗人屠隆作《梅湾春晓》诗云:"梅尉丹炉火不温,疏枝淡月岛烟昏。只悉海叟吹龙笛,颠落罗浮万树魂。"
   
    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说的是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而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相传曾有人牵线横割而过,由此可以证明两石并未相接,但以后试者皆未成功。磐陀石险如滚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会担心一阵大风,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但却安稳如盘,亿载未动,万劫不摇。磐陀石顶巅平坦,常见有二三十个游客在其顶上嬉戏,它却纹丝不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
   
    磬陀石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处,石上有"磐陀石"(候继高书)、"大士说法处"、"金刚宝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题刻。磐陀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大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莲池夜月
   
   
   
    "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池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将池一分为二,成为东西莲花池。池周围设有古色古香的石雕栏。
   
    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衬映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法华灵洞
   
    在几宝岭东天门下。出洪筏房左拐登小径拾级而上,过芳草茅篷(现为民房),便是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法华灵洞"。这里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处:有的嵌空刻露,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漓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天福地"、"普陀岩"、"东南天柱"等题刻。
   
    游普陀山不可忽略法华洞的奇特景观。前人认为即使选景,法华也属佳境,如明洪陈斌诗云:"游山须选峰,峰峰必造极。试问何处佳,法华最奇特。"
   
    古洞潮音
   
   
   
    潮音洞在岛东南紫竹林庵前,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怪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勒于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若遇大风天,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令人叹为奇观。
   
    朝阳涌日
   
   
   
    过仙人井,登几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窈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入海。洞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堪叹观止。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并把"朝阳涌日"列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据书载,身处此庵,浪涛轰鸣其下,如千百种音乐交响迭奏,别有情趣。朝阳洞毁于民国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观日阁、揽霞亭、六观亭等,并附设有茶室、购物商场。古色古香的观日阁,又称朝阳阁,建在朝阳洞之西上方,濒临瀚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蔚为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设购物、休息、观海三个大厅,周壁陈列"三十三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大、小根雕观音佛像百余尊,为海天佛国新增一独特景观。登阁观日出,眺望东海,更是景上有景。
   
    揽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
   
    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习称千步沙,在普陀山的东部海岸,南起几宝岭北,东北至望海亭。普陀山东侧的一条循山道路名"玉堂街",街右沿海即为千步沙,南面过朝阳洞为百步沙。千步沙长1270余米,故此得名。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宽坦软美,犹如铺茵设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处海浪日夜拍岸,涛声不绝。浪潮嬉沙,来如飞瀑,止如曳练。每遇大风激浪,则又轰雷崩雪,动人心魄。倏忽之际,诡异无常,奇特景观,不可名状。千步沙沙坡平缓,海面开阔,且水中无乱石暗礁,如在夏日里来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景观。
   
    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临月夜,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时发,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故有人曾将其与壮丽的朝阳涌日,合称普陀山双绝。
   
    光熙雪霁
   
    光熙峰在佛顶山东南,一名"莲石花"、又名"石屋"。从远处望去,翠绿丛中,峰石耸秀,似莲花,如白雪积峰。
   
    "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为普陀十二大景观之一。普陀山难得下雪,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但如果你运气好,赶上一场大雪,登上佛顶山,俯瞰光熙峰,犹如碧玉塑就,银装素裹,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色混一,海天低与冬云齐平。此时此景,你会觉得犹如身临洁白无垢的佛国净土,舒畅无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见到的,但普陀是佛家圣地,佛门弟子常来常往,或常往静修,就有缘赏识普陀山的"雪霁"风光。
       
    茶山夙雾
   
    茶山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蜿蜓绵亘。山势崆旷,中多溪涧。据中载,此处历产茶茗,山上僧人每每于谷雨前采摘,药用价值较高,可治血痢肺痈。山上还生长山茶花树,树高数丈,每到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璨若珊瑚林,别是一番景致。茶山多雾,白色的云雾常自得地随风浮荡,所到之处无不为佛国山川添色。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树林夙雾缭绕,如丝似缕,如梦如幻,令人遐思无限。
   
    天门清梵
   
    天门清梵,说的是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若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窟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现身法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