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快乐之旅 >>> 文章内容


梁祝:情圣故事一线牵


来源:游遍天下   时间:2005-2-3   阅读1494次

      男女相悦,形影不离者,不过情中之常人而已;而不计势利,生死不移如梁山泊、祝英台者,乃情中之圣人也。梁祝故事,千古情路,湮没在当今的都市和乡村纵横交错的的版图上。走过早已陌生的山山水水,我追寻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任自己再一次被它感动。
   
      从万松书院到“十八相送”
   
      沿杭州西湖南线一路而去,满眼是林林总总的茶楼、酒吧,走过贴着水面的蜿蜒长桥,万松岭就在对面的山坡上。岭上凤凰山北侧有一座书院叫万松书院,传说晋朝时,梁山伯和祝英台曾在书院同窗共读,那个千古传诵的浪漫爱情故事就缘起在书院中。
   
      一个晴雨难定的秋日午后,我来到这条岭上。前朝旧事在眼前恍惚,漫长的岁月中书院建了改,改了废,废了又建。千年之前这里曾是寺院,白居易和苏东坡都曾是寺院的常客,经常到这里与僧人们谈诗说禅。
   
      眼前的书院却静得很,院落中零星地坐着几位茶客。我在回廊、楼阁间流连,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旋律时远时近、时有时无地流淌在转身与顾盼之间,时不时让人的心那么地动一下。抬眼望,山是巍巍的青,天是悠悠的远,身边的书院是新建的,但那段十分遥远十分浪漫又十分凄婉的传说似乎一直深潜在书院的角角落落,使得置身其中的人总能隐隐地感觉到。
   
      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这儿师从周士章先生,读书习文,情同手足。在与山伯的交往中,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生出爱慕之情,言语之中便处处含机,只是山伯生性忠厚,对英台的性别及内心活动一无所知,于是,一段曲折离奇、欲说不能却又不得不说的隐情,便在这个山凹中一波三折地演绎了整整三年。
   
      寂静中似闻说话的声音:“贤弟,你我同窗三年,今日忽见你耳环痕,只有女子戴耳环,贤弟,你穿耳朵为何因?”“梁兄,若说我这耳环痕,提起此事真笑死人。我祝家庄年年有庙会,村里人叫我扮观音。”这是越剧《梁祝》中的唱词,现实中的梁祝对白,肯定还有趣得多。
   
      一对蝴蝶一前一后扑闪着舞到眼前,在树丛草丛中飘飘闪闪,飞飞停停,形影不离。这让我想起了梁祝的结局。难道化了蝶的梁祝,今天又结伴来到这里,寻觅他们前世的身影。
   
      让蝶儿留在这里温存吧。跨下书院最后一个台阶,雨已停歇,空气有些湿润;沿万松岭东端而下,一路枫杨夹道。默默地走着,用想像将眼前景物一一移去——古时,这里应是荒郊野岭。十八相送就从这条岭路开始。一路上,从碰到一个樵夫开始,祝英台不断地用各种比喻旁敲侧击,试图让梁山伯明白她的心事,但憨厚的山伯并不会意。
   
      沿岭而下,当年梁祝走过的那条小路,已经被岁月涂改得面目全非。
   
      候潮门桥边,一个老人守着菜摊,满脸沧桑地看着远处,目光中含着淡泊和超然。停下脚步,直觉告诉我老人可以聊天,于是我问;你知道梁祝十八相送的故事吗?他们是从这里走过去的吗?老人看了看我:梁山伯和祝英台?哪个不知道哇!这就是那条路,可惜城门和吊桥早拆了。老人侃侃而谈,看来梁祝传说在杭城真是家喻户晓,特别对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
   
      别老人,我从成片相连的民居间穿过,费了些周折,终于看到了那因梁祝而传名的“双照井”。井掩映在古樟的浓荫中,慢慢地走近,俯身井上,一张脸便现在水中,看着看着竟有些迷糊起来,1600年前那个女子柔柔的声音、盈盈的笑靥,便于水中悄然幻出。于是,周围的房屋被虚化了,近处的人声也远了,我沉潜进一段古老的传说中……
   
      十八里相送到长亭,长亭早已成尘土。雨天的水杉用风的声音吟唱着悠悠往事。天漏了,雨变得缠绵。我已走近十八相送的尾声,江边一别之后,所有的铺垫都将收场,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悲剧将拉开帷幕。
   
   
      那个远去的女子
   
      去途迢迢,水天一色。英台随一叶扁舟,飘向江海苍茫之处。山阴古水道清澈如镜,平原风光也旖旎宜人。但我想彼时的英台肯定无心欣赏美景,而是满怀担忧;因为这一别,她不知道还能不能与梁兄见面,也不知道梁兄是否已明白她的一片苦心,最终如约而来。她盼望梁家早日来提亲,盼望父母能成全,盼望和梁兄结一段美满姻缘。但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那只小舟载着英台行进在山阴古水道上,摇经西兴、衙前,在萧山稍作停留,又转向东南至钱清、柯桥、绍兴,继而东折入曹娥江,直抵上虞玉水河边的祝家庄。
   
      祝家离上虞老县城约3公里。在这个秋天,我终于有机会去英台的娘家看看了。又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车在青山绿水间奔驰,平原上大片大片的稻子如痴如醉地垂着头,一个青中带黄的梦正在成熟。
   
      沿着村中曲折的小路走去,村民们听说是来找英台遗迹的,自然就充当了向导。时光毕竟太遥远了,很多遗迹已经湮没。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村里大量的古建筑被拆旧翻新,留下来的东西已少得可怜。是啊,1600年,这对一个村庄来说显然是太老了,但对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却好像刚刚成熟。?祝家祠堂历尽沧桑的容颜跃入眼帘,上了锁的门前堆满了废旧的木头,祠堂的一角坍塌了,椽子挂了下来,红漆的雕粱裸露在外,整个祠堂破败不堪。传说祝家有九十九间房,庄园内亭台楼阁,花木扶疏,而今这一切都消失了,只有祝家女儿那段经典的“楼台会”,一直被这里的人们口口相传着。当年,梁山伯跌跌撞撞地离开祝家,忧愤而去,脚下凹凸不平的卵石路,应该承受过那份匆忙、缭乱和沉重吧。
   
      “喏,那就是当年祝英台打水的井。”带路的村民指着前面说,那口气就像英台汲水还是昨天的事,看来村民已经将英台看作他们永远的女儿了。那井叫“井空洞”,井水人们至今还在汲用,井边的小石狮据说也是古物,但它静静守候的已不是到这里汲水的英台,而是前来寻找英台遗迹的人们了。
   
      村边的玉水河一如传说中的模样,河边的树木看上去还年轻,但我知道它们枯枯荣荣,已不知经历了几多轮回!时光在河水的波光中一晃而过,就像雨点落在水中荡出去的一圈圈涟漪。
   
      祝家人在这河边繁衍生息,老人们走了,后生们又来了,只有这河水在苍茫的田野中无怨无悔地流淌着、吟唱着。
   
      那个女儿走的时候,这河水应融入过她眼中的泪水,她心里明明白白,这一去就走上了不归路。只听得一声吆喝,船儿缓缓启程,没有依依告别,没有重重叮嘱,英台平静的面容下掩盖着悲天恸地的从容,那个为了爱连生命都抛得开的奇女子,就这样在我眼中又一次走远了。
   
   
      化蝶的风景
   
      英台出嫁了,从玉水河上船,经曹娥江入姚江,至宁波鄞县高桥镇的邵家渡村,那里是山伯埋骨之处,也是梁祝相约来世的地方。英台到来之后,这里上演了一出感天动地的人间悲剧:闻英台悲声,山伯墓突然裂开,英台毅然纵身跃入,墓又悄然合拢。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过去了,天穹中现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只见墓中飞出一对彩蝶,大蝶在前面引路,小蝶紧紧相随。忠贞不渝的爱情精灵啊,终得以成双成对地去寻找那座理想的爱的殿堂。至此,梁祝悲剧达到高潮,而化蝶这一神来之笔则将悲剧升华到了美学的最高境界。
   
      千百年后,邵家渡成了梁祝传说中最神圣的一个地方。一个平常的日子,我从上虞沿那条情线一路而来,庙内游人不多,这更合乎我的心思。然而,建于晋朝的梁山伯庙早已无处寻觅,瞻仰过庙宇中梁祝的塑像,走过梁祝的寝宫,忽然间有种悲怆的感觉。我不禁自问,悲从何来?是啊,悲从何来?其实应该欢喜才是,就是在这里,梁祝完成了从凡人上升为神的过程,这里供奉的梁祝已经不是一对普通的情侣,而是两个神通广大、能庇护芸芸众生的爱情之神了。
   
      当地有一句乡谚:“若要夫妻到白头,山伯庙中走一走”,许多爱情失意、婚姻不幸的人们,都到这里来烧香许愿,祈求神的帮助。当然这不是坏事,但我内心还是有些悲切,为那对精灵在时光长河中永无尽期的流浪和飘零,为那段天地为之动容的悲情,为一些我也说不清楚的原因。
   
      走到梁山伯墓前,就到了此行的终点了。我把脚步放得轻而又轻,生怕惊动了墓中的亡灵。正午的阳光照得人有些头晕,风柔柔地像爱人的手抚过,思绪却被放飞到了遥远的天际。坐在墓前,我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1600多年来所有的历史章节可以一笔删去,此刻我和传说中的主角就可以进行一次最近距离的对话了,我们可以不谈世事的沧桑,也不说名缰利锁的羁绊,但我会劈头就问:“那绝美的爱是否簇新依旧?”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