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首 页

新 闻

教 育

学 习

文 学

人 才

文 化

艺 术

书 画

论 坛

大 赛

社 区

图 片

网 络

中 国

世 界

书 店

视 频

摄 影

健 康

生 活

旅 游

娱 乐

男 女

体 育

军 事

科 技

经 济
房 产
汽 车

通 信

商 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民俗游 >>> 文章内容


阳朔有个“地球村”


时间:2005-2-3   阅读1311次

     西街是阳朔县城最古老的一条小道。一条青色的石板路,两排低矮的砖木房,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吊脚楼,散发着浓浓的古香,是土得不能再土的典型的桂北传统小街。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只有这条长约二百米、宽约五米的街道,街上除了几家经营日用品的店铺外,大部分居民是农民。千多年来,这条小街一直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这种历史状态使西街保持了典型的南方小镇的传统风貌,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的豁达和乡里人的淳朴的双重性格。这种性格和风貌成为了今天西街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过去,西街和阳朔风景一样,一直处于“躲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七十年代初,桂林阳朔正式对外开放,许多西方游人在饱览了阳朔漓江风光以后,来到阳朔县城,无意中走进西街,才发现,在这奇山秀水之中,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这些西方人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甲,把对西街的新奇和美好的印象写在了西方出版的旅游指导书上。到了八十年代,自助旅游进入我国,西方的自助旅游者涌进了西街。这些被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
   
    在八十年代初,西街人并没有感觉出老外们的到来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他们照常关着临街的大门去种菜、砍柴卖。整条街上,除一家国营的百货商店和几家集体经营的杂货店以外,只有一家由阳朔县工艺美术厂经营的工艺美术品商店。后来,有人在门口架起一小块木板摆卖些旧物和小工艺品,竟然也发了些小财。这时,西街人才醒了过来。于是,有人把自己陈旧狭窄的屋厅改成了咖啡店、西餐馆,夫妻俩一个当厨师、一个当跑堂,许多来就餐的西方客人既是顾客又是烹调师傅;有人把自己宽余的住房改成了具有居家风格又卫生适用的小旅馆;许多西街人还发挥自己的特长,自产自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阳朔山水画扇、山水画衫、刘三姐抛过的绣球等老外们抢手的工艺品。
   
    被当地人称为“背包老外”的旅客们来到西街,把背上的大行李包一放,痛痛快快地冲个澡,然后坐在街边小桌边,喝十一杯咖啡或啤酒,然后租个单车,满街满巷、农村田野到处转,或租个橡皮圈到漓江漂游。也有些到街上的文化中心学中国象棋、中国书画、中国烹调,或到武馆学中国武术.还有匙到当地的外语学校既当学生学中国文化,又当老师教中国同学学英语。他们中有住上三五天或十天半月的,也有住半年一年甚至几年的。美国的哈克先生五年内八次来阳朔,加起来差不多三年时间住在西街。他说: “这里人好、环境好、消费低我在美国做三个月的工钱,足够在这里住大半年。”
   
    老外们来的多了,通过这些人的口碑和媒介的宣传,西街的名声在西方越来越响。现在每年在西街逗留的老外达数十万人。对西方游人来说,西街成了富有吸引力的一块磁铁。当然.西方人迷恋西街,除了它有着阳朔秀美绝伦的自然风光这个大环境为依托以外,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西街最大的魅力,西街使西方游人们体验到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家庭式的温馨。西街的店主们似乎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做老板,而是看做这里的主人,顾客都是来家里的客人。他们在自己经营的家庭式的夫妻店里,用待客的心理和方式,使顾客们享受到家庭式的服务。小李夫妇经营的李莎酒店,回头客几乎是百分之百。英国的安莉小姐八次来阳朔,八次住李莎酒店。她说:到了店里就感觉到了家一样。美国的孤寡老人贝加利,在西街交了十多个念小学的小朋友。他说,我七十多岁了,来阳朔才使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法国从事信息工作的专家塞瓦先生在阳朔住了两个月,每天晚上都到西街的露天餐桌上喝咖啡,他说:
   
    “这条街就像一个庭院,在庭院里的幽幽烛光下喝杯咖啡,是最惬意不过了。在这里可以随便找许多国家的朋友面对面地聊天。这里是一个国际小院,或者叫做‘地球村'''',这里展现出了一种超前的文化现象。”
   
    旅游的发展,使西街成了中国最大的“外语角”。这里的男女老少们,先是跟老外们学些简单的交际常用语,便于与老外打个招呼讲个价钱,然后再学其他用语……在一些专家们正在为如何解决“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文化大多不高的西街的姑娘、小伙,甚至年过半百的妇女,却能用英语流利地跟老外们对话,与老外们做生意,为老外导游。后来,不仅西街人大多能讲英语,还普及到了附近农村。一批“农军”,进了城,同样用流利的英语当导游、开馆子,和西街人平分起“秋色",来了。现在,西街人不仅学英语,还学第二、第三外语了。
   
    西街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她成为国内人们学习外语的重要“基地”。准备到西方国家工作或修学的人,事先来阳朔两个月,过外语口语关;暑假期间,各地的大中小学生或由学校组织外语夏令营或自己结伴而来,在游览阳朔美景之余,与老外们交流;或学习之余,一览秀丽景色以消除疲惫。许多学外语的人来了阳朔以后,感触不约而同: “西街两个月,胜读几年书。”
   
    川流不息的西方人给西街带来了西方世界的气息和观念,使西街人墨守了千百年的淳朴但又显得保守的观念动摇了,变化了。这些变化的观念中,最为突出的是婚恋观念。这里的青年男女认识到爱情不应受国界的限制,许多父母放弃了把孩子“捆”,在身边防老的想法。于是,这里的姑娘小伙,在与在这里长住的外国小伙姑娘们的接触中,毫无顾忌地产生和发展着相互的爱情。从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的十多年中,西街的或在西街工作的男女青年娶洋媳妇或嫁洋丈夫的已经有二百多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二百多对涉外婚姻的稳定率几乎为百分之百。这大概与西街人仍坚持着传统择偶标准,加上双方动机的纯真和他们有培养感情的充分条件有关。
   
    近几年,西街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更增强了它的吸引力和包容性,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向往西街的常住环境。现已有十多个西方家庭在这里长期居住,成为西街的“洋居民”。西街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西街现在以其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了一处享誉海内外的人文景观,成为了阳朔旅游的一个品牌,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998年春节期间,阳朔县旅游局举行一次书面询问,在收回的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一百多位西方游客的卷子,百分之百的卷子都写有“希望不要改变西街古色古香面貌”的意见。
   
    西街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阳朔县、桂林市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建设规划的重点。由于年长日久,西街的许多房屋已经朽损,加上前些年出现了一些与西街风格不协调的建筑和一些其他设施,对西街进行保护性整修成为西街建设中急不可缓的工作。这是西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方位的整治,为保持和恢复西街古貌,1999年,阳朔县人民政府请来了专家组,经反复认真地考察论证,拿出了西街保护性整治方案。1999年9月份,开始了不影响西街正常活动的隐蔽式围场作业的整治。整治后的西街,不仅没有破坏西街风貌,还除去了西街已经遭受破损的痕迹,恢复到清末民初的风貌,保持了西街特有的魅力。
   
    在西街住了八年的德国的地方风情作家坎茨先生看了整修后的西街,竖起大拇指,连说:“OK!OK!”


作者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人人网发表此作品,同意中国人人网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中国人人网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中国人人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注:转载除外)


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 发表您的评论
没有评论信息

  友情连接 关于人人 加盟人人 联系人人 人人广告 人人招聘 人人导航 人人未来  

人人文学网
网址:http://www.cnrr.cn 电子邮箱:253581255@qq.com
总部电话:010-51656981   QQ:253581255
版权所有: 华夏网·中国人人网

人人艺术网